征文

治学, 其心也诚, 其志也坚:讲述荆其诚先生的故事

心理研究所   王思睿  |   时间:2024-09-22

我和荆先生的渊源是,他是我博士生导师傅小兰研究员的导师,我在心理所读书期间也有幸为荆先生做了一年秘书,为2006年出版的《荆其诚心理学文选》以及2011年出版的《心坐标(三)》中“荆其诚”一章,做了一些工作。

荆其诚,辽宁沈阳人,当代中国心理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导人,国际学术交流的开拓者,曾任心理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心理学联合会执委、副主席、终身荣誉执委。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心灵手巧、格物致知的学者

荆先生少时在辅仁大学接受了正规的实验心理学训练,1950年毕业后进入心理所工作,一直从事视知觉的研究。在此期间,他独自设计、制作实验仪器装置,并手把手地教授同事和学生们使用。60年代,心理学被扣上了“伪科学”的帽子,心理所多数研究人员被下放到干校劳动。虽然研究工作被迫中止,但荆先生并未放弃自制“设备”的爱好。他擅长木工活儿,在干校亲手做过运送物资的牛车,开长会时坐的小马扎儿,因此得了一个“荆木匠”雅号。

70年代初,荆先生回到了北京,由于当时心理学还顶着“伪科学”的大帽子,研究工作难以开展。荆先生开始积极寻找“切入点”,他敏锐地发现,中国还没有照明标准,于是荆先生很快就转向了这方面的研究。1979年,荆其诚与合作者们出版了中国颜色科学领域的开山之作——《色度学》。1993年,主持完成了《中国颜色体系》国家标准的制订。此外,荆先生也是我国国旗颜色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大师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心理学迎来了春天。荆先生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踏出国门中国心理学家在短时间内创造了中国心理学史上多个“第一”和“之最”。当年,国门初开之时,国外心理学家对中国的心理学很不了解,但又很好奇,他们经常问荆先生:

“你们中国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历史上有优秀的哲学家,那么你们的心理学吸收了哪些中国古代的和近代的哲学思想”;“你们搞了30年心理学,你们的心理学有什么特点,与外国的心理学有什么不同”。

有鉴于此,1980年,荆先生在American Psychologists上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心理学”。此时,荆先生代表中国向世界做出了回应;此刻,新中国的 心理学走了出去,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2004年8月8日,这是一个值得中国心理学人永远铭记的日子。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ICP2004)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的6000余位心理学家出席了首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这一空前盛会。当荆先生携夫人汪兴安神采奕奕地走上开幕式的红地毯时,他外表虽然平静,内心却无比激动。这次大会的顺利召开,不但是我国心理学界多年团结努力的成果,更是荆先生十余年运筹帷幄、八年细致筹备的结晶!

幽默风趣、温暖有爱的长者

接触过荆先生的人都知道,他身上有一种平易近人的幽默感。

在给荆先生当秘书的时候,大约2005年左右,荆先生突然问我,什么是“玉米”,我说啊?他又问,“盒饭”又是什么?我当时都被问懵了,反应了一下,说,那是《超级女声》粉丝团给自己起的名字,您怎么问这个?荆先生说,我得知道啊,不然怎么和你们这些年轻人聊天。

结束语

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

人们不会忘记,活跃在辅仁心理系课堂上的那位勤奋好学的翩翩少年;人们不会忘记,中国心理学事业低潮时期仍积极投身研究的那位心灵手巧的年轻学者;人们更不会忘记,在心理学重获新生后带领中国心理学走出国门、迈向国际的那位风度翩翩的学术交流大使。

正如Herbert Simon所说,“荆其诚教授对中国和世界心理学的贡献远远超出了他所发表的学术性书籍和论文……他在中国是推动现代心理学的领袖人物……他坚定的献身精神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