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开拓创新科技梦 薪火相传家国情

武汉病毒研究所   唐霜  |   时间:2024-09-22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新中国成立75年来,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就。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也是科技创新的发展史。其中,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勇担民族复兴大任,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众志成城,谨守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初心。

艰苦奋斗 励精图治

武汉病毒所始建于1956年,正值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建所后的第3年,就发生了罕见的“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都面临粮食极度缺乏的困境,正是这个背景,奠定了我所前50年的使命定位,那就是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主要方向。

中国病毒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高尚荫院士在1956年庄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创建武汉病毒所。他具有老一辈科学家的鲜明特质:热爱祖国,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一心报国。在他80高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为病毒学事业奋斗。他的一生,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此后,我们几代病毒所人,筚路蓝缕,励精图治,取得硕果累累。

锐意进取 开拓创新

2000年千禧年,从20世纪跨入21世纪,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中国科技领域迎来了高速发展,而武汉病毒所的农业病毒研究也已占有国际一席之地。

这个阶段,有两位科学家代表,对于武汉病毒所创新发展,有着突出贡献。

第一位是时任所长胡志红研究员。当时,国家的主要需求不再是吃饱饭了,而是更加关注传染病相关人口健康问题。2002年,胡所长引领研究所对战略方向做出了重大改革:从研究农业病毒转为研究医学病毒。这意味着全所每个学科组,都要改变原有科研方向,这需要多大的魄力!刚刚转型才一年,2003年,我们就经历了SARS病毒的洗礼,这对研究所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那时,武汉病毒所并没有操作高风险病毒的平台。关键时刻,胡所长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她带领大家很短时间改建成P3实验室,带领全所为抗击SARS立下了汗马功劳。记者们评价病毒所人:“我们的科学家真的是不顾生死!”

另一位,是时任党委书记袁志明研究员。他于2003年临危领命,开始建设P4,建了15年,他的青春都贡献给了我国病毒学第一个国之重器的诞生!P4的运行,意味着我国“金字塔式”生物安全平台塔尖上,那个最难啃的骨头被我们啃下来了!想当年,他第一次出国时,带着方便面和火腿肠,出了机场,感叹国外“真是太先进了”;时隔20年,他再去法国,说,“法国还是原来的法国,但中国已经不一样了!”,“我们已经可以与法国对等合作了”,可以说,这正是这一代人锐意进取、奋勇直追的结果。

众志成城 科技报国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我们所从上到下,前赴后继,做了“国家队”该做的一切。我作为其中一员,全程参与抗疫。当时黄冈是武汉之外疫情最严重的地区,研究所派我组建了全国第一支党员检测小分队支援黄冈,当地领导后来评价我们:“专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我们的科研人员一刻不停,攻坚克难。时任市委书记王忠林评价我们:五个第一。

科研人员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不到一周时间就确定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分离得到病毒毒株,及时推出多种检测试剂产品,迅速筛选了一批有效药物和治疗方案,多条技术路线的疫苗研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些成绩里,都有武汉病毒所的重要贡献。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要走,我们也都在创造新的历史。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变化的,是时代的背景和面孔;不变的,始终是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精神内核……而这,也正是我们每一个科学院人抢占科技制高点、应对各种挑战的根基和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