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我在水生所感受到的科学家精神

水生生物研究所   高素娟  |   时间:2024-09-22

霞染珞珈山脉,风摇东湖碧荷。在东湖边的寒来暑往中,我已然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怀抱中度过13年。这荏苒而美好的13年间,我从青涩学子成长为工作恰满10年的管理人员;我感受着时代的脉搏、见证着祖国的繁荣昌盛、目睹着科学院和水生所的发展,也得以因身份的转变和时间的积淀,感受着我所在的水生所和科学院的爱国精神、科学家精神。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不禁思绪萦绕,笔端心热,付与纸上。

求学东湖畔,科学家精神是那引路的明灯

2011年夏天,我本科毕业后到水生所攻读硕士研究生。水生所素有为新生开展所情所史教育的传统,也让我了解到水生所前身是1930年1月在南京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1954年9月为解决全国人民吃鱼难问题迁至武汉。一代代水生所人攻坚克难,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在“水、渔、藻”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踏上这方热土求学,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硕士期间师从方涛研究员,学习研究水环境纳米技术。偶尔实验归来,已是星汉西流东方渐曙,但抬头望去整栋实验大楼仍是灯火通明。那些通宵达旦做实验、殚精竭虑写论文的辛苦,也最终在毕业答辩会上阵阵掌声中迎来最好的回答。

读研时经常在园区看到90多岁高龄却坚持去办公室的刘建康院士。看到他总是精神矍铄笑眯眯向沿路问好的学生挥手致意时,心里对老科学家毕生投身科研的执着、对人平易随和的敬意油然而生。也因恩师的缘故和梁彦龄先生结缘,并多次亲得教诲而终身难忘。梁先生不仅是科学家,更是诗词书画篆刻音律皆通的艺术家,心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身边榜样还有许多,不少导师永远都是最晚离开实验室的一个。现在想来才蓦然发现颇有些后知后觉,正是他们身上的科学家精神,成为了自己三年研究生道路上最明亮最温暖的指路明灯!

留所为服务,科学家精神是那策进的严鞭

2014年夏天我硕士毕业后有幸留所工作,在平凡的管理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服务科研。回首我参加工作的十年间,我们的国家步入了新时代;我们的共产党召开了十九大、二十大;我们的科学院提出了抢占科技制高点,全院上下凝成一股绳奋力攻坚;我工作的水生所旧貌换新颜,新建了实验大楼、体育馆,完成了建制化改革,广纳贤才集智攻关;我个人成长为有十年工作经验的管理人员,还因在水生所读研而结缘曾经的同窗、现在的爱人,并升级为两个孩子的母亲。

水生所对党建工作非常重视。我个人也因从事党务工作原因,对科学家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切身的体会。在发黄的档案里,我翻看整理老先生们的入党故事,震撼于王家楫先生62岁时写的入党申请书里,一笔一划的隽秀字迹和感人肺腑的话语。老一辈科学家们真正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终身。2019年,我主创编排舞台剧《清水好鱼守护人》献礼科学院建院70周年,在舞台上生动再现了水生所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带领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演员谢幕时,故事的原型们不由再次浮现眼前,我在雷鸣般掌声中湿了眼眶。正因为科学家精神在一代代水生所人身上接续传承,成为了我立足岗位、服务科研的有力鞭策。

投身建基地,科学家精神是那永远的高山

2021年9月29日,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其中就包含了科学家精神。水生所作为一个有着近百年发展历程的老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秉承科技创新、报国为民的初心,在国家有需求时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志存高远矢志不渝。也因此诞生了枚不胜数的奋斗故事和感人事迹。

水生所先后落成所史馆和科学家事迹展陈馆,这两个新建场馆和原有的水生生物博物馆共同组成了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成为了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有力载体。也先后入选了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党员主题教育基地、中国科学院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等。我个人有幸全程参与了科学家事迹展陈馆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因搜集素材,我知晓了老科学家们更多的感人事迹。王家楫先生不顾晚年患有严重的白内障和1200度近视的困难,相继完成了《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原生动物》和《西藏高原部分地区的原生动物》;伍献文先生从“牛棚”里出来时党组织找他谈心,问他有什么要求,他不假思索地说:“给我一支笔,给我一张纸,我要把《中国鲤科鱼类志》写完!”饶钦止先生忍受着剧烈的哮喘带来的痛苦顽强工作,编写了60多万字的《中国鞘藻目专志》,并在病床上整整花了2个月时间对书稿校样中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幅标本图、每一个标点符号,都仔细进行了校阅;倪达书先生直到去世前一天,还在伏案撰写《我国鱼病学研究现状及其发展前景》;黎尚豪先生三九严寒天亲自采集蓝藻耐寒品种标本,车子打滑差点“魂断蓝藻”却笑眯眯说长见识了;刘建康院士像除草一样,一字字一句句修改学生论文,赴德考察将省吃俭用的钱除了为水生所购买一套急需的细菌滤器和滤膜外,其余全部上交给院里……

水生所还有很多这样感人的人和感人的事,这更是科学院的科技工作者们,勇攀科学高峰甘于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一个个生动缩影。这些科学家们,也早已成为我心中永远的高山仰止。

闲云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科学家精神的力量随着时间的积淀历久弥坚。正是因为身处在科学院、水生所这样一个潜心致研的环境里,让我们每一个人深受感染,立志以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建院75周年为契机,持续弘扬爱党爱国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接续奋斗的征途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水生所科学家事迹展陈馆

2020年10月,水生所所庆90周年,作者高素娟和爱人在“我爱水生所”前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