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风采

“缅怀科学前辈 弘扬科学精神”王志珍院士讲述邹承鲁先生对中国蛋白质折叠研究的贡献—暨遗传发育所“三八”妇女节特别活动

日期: 2023-03-20 来源: 遗传发育所

  为纪念第113个国际劳动妇女节,弘扬科学家精神,缅怀老一辈科学家为科研做出的重要贡献,2023年3月2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党委、妇委会与团委联合举办“三八”妇女节特别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志珍为大家带来“缅怀科学前辈 弘扬科学精神——邹承鲁先生对中国蛋白质折叠研究的贡献”专题报告。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邢雪荣、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申倚敏、原遗传所老所长陈受宜、曹晓风院士等领导与优秀研究员代表出席会议,研究所近两百位师生参与活动。

  曹晓风院士在介绍王志珍院士时指出,王志珍院士是新中国成立后自主培养的最早一批优秀科学家之一,在胰岛素结构与功能和蛋白质折叠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邹承鲁先生一起提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在国内开辟了分子伴侣和折叠酶研究的新领域。王志珍院士不仅自己坚持科研创新,也热心扶持后辈,多方呼吁,为中国女科技工作者营造了更好的发展环境。报告中,王志珍院士结合蛋白质折叠研究的历史及自身经历与感悟,讲述了邹承鲁先生的人生履历、对待科研的态度以及对中国蛋白质折叠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王志珍院士讲到,邹承鲁先生被称为“直言的科学家”,成为直言科学家的背后是他爱国的本质。早在1945年抗战形势紧迫之时,在西南联大求学的邹承鲁先生就与同学一起投笔从戎,经历了战火、悬崖、疟疾和霍乱的生死考验,为抗战的最后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58年,在国际上刚刚开始合成简单蛋白质之时,我国就提出了合成人工胰岛素的宏伟计划,邹承鲁先生与团队成员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条件下艰苦奋斗、攻坚克难,于1959年成功合成人工胰岛素,使中国胰岛素合成技术领先于世界。此外,邹承鲁先生积极宣传推动学界深刻认识中国科学家对蛋白质折叠早期研究的巨大贡献,推动学界认识到吴宪先生在世界范围内最先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理论,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的土地上做出的伟大创新工作。通过蛋白质折叠研究中一个个故事与趣事,王志珍院士娓娓道来,向我们传递了科研前辈在工作中踏实严谨又敢于突破创新的科研品质。她希望我们新一代年轻人能够传承前辈科学家的这种宝贵精神品质,杜绝浮躁与急功近利,坚持开放创新,坚持国际合作交流,使中国的科技创新在国际学术界占有我们应有的地位。

  现场师生也结合自身科研及职业发展的困惑与王志珍院士展开交流,王志珍院士耐心为大家答疑解惑,并强调年轻人在科研中要耐得住寂寞,甘于坐“冷板凳”,但不能只埋头苦干,要及时与同行、同学、同事及前辈交流,交流才能集思广益,交流才能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与会师生纷纷表示,此次报告让人受益匪浅。

  报告结束后,研究所妇委会对2022年“每月之星”获得者进行了集体表彰,由邢雪荣和申倚敏为各位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表彰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研究所发展做出的贡献,希望她们可以继续弘扬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为研究所的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本次特别活动,研究所女同胞接受了一次思想的洗礼。老一辈科学家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仍能做出国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在祖国日益强大、国家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今天,我们更应该时刻关注国家的科技战略发展需求,结合中科院“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的目标要求,为国家的科技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