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先辈精神 再谱辉煌新篇
今年8月的党支部活动中,我有幸得听侯建国院长讲党课。在侯院长娓娓讲述中,二机部这陌生而又熟悉的词,仿佛如60年前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般,在我的脑海中翻腾起万千思绪。于是周末回家,翻开泛黄的相册,我的耳边传来父亲的思忆。
原子弹,帮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战争中的功臣;但在抗美援朝中,美国却威胁要用来“核平”新中国,它又成为罪恶的帮凶。武器没有善恶之分,但只有当我们也拥有了原子弹,才能真正反对核武器,才能更好的维护世界的和平。于是以毛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人集体毅然作出了发展核武器、发展核工业的重大决策部署。自此,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奔赴祖国的大西北,开始了艰苦卓越的奋斗。
我的爷爷奶奶也是这其中的一员。1973年,他们响应祖国的号召带着我的父亲,从春光旖旎的江南水乡,来到了风霜凛冽的戈壁荒漠,来到了这片叫甘肃矿区的土地,来到了二机部直属院校工作。这里代号虽然叫矿区,但实际更是一座五脏俱全的城市。除了高度保密的核工业基地,行政机关、邮政、报社、电视台等机构也是一应俱全。当然,也少不了爷爷奶奶工作的学校。爷爷奶奶是化工专业,在这里他们教书育人,将自己的学识倾囊相授;晚上学生散去,他们针对工业生产中实际发生的技术难点、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改进工艺流程,优化原料配方,与其他的老师、研究人员一起筑牢祖国核工业的基石……
在甘肃矿区,他们吃的是粗粝的面食,住的是老旧的土坯房,在公共水房里打水洗漱,十月伊始便要烧煤炉作暖。这里没有涓涓溪流环绕青山,没有百鸟清啼呼来春风,没有商场橱窗物品琳琅,没有嬉戏聊以娱日。但此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风霜吹皱了他们的额头,吹白了他们的头发,但也吹红了他们的心,吹奏起一曲两弹一星精神的大合唱……
1982年,他们离开了甘肃矿区,回到了家乡的大学做老师,也将甘肃这片物质贫瘠但精神肥沃的土地上孕育出的两弹一星、老科学家精神带回了家乡。虽然他们早在十五年前就已离开人世,但在这些老照片里,在父亲的故事中,他们的音容相貌依旧栩栩而鲜活,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更是历久弥新、熠熠生辉!这股红色的精神与血脉将赓续不辍,成为新时代中华儿女们努力奋斗、拼搏前行的底色。
今年是2024年,是建国和建院75周年,也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九个年头。作为一名人事教育处的管理工作者,虽然不能直接攀登科学高峰、产出技术成果,但是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重任也与我息息相关。
在人事条线上,深化人事规章制度改革,开展主题党史教育,弘扬科学家精神,服务好科研人员的需求,为科研人员放管服减负,用考核、绩效引领与激励科研人员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两弹一星的背后不仅仅是于敏、王淦昌、邓稼先这些功勋们,更有那些如爷爷奶奶般的默默付出者,在核工业基地默默奉献,燃烧自己的青春,为祖国浇筑出国富军强的万丈高楼!同样,抢占科技制高点的背后,同样也会有着我,有着人事条线,有着各管理、支撑岗位同事们的身影,在平凡的岗位上做顶天立地事!
先辈们已经完成了他们的使命,从筚路蓝缕到如今国富民强;我们的使命正在进行,科技革命中交织大国博弈,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吾辈自当奋起接过先辈们的精神旗帜,凝练出抢占科技制高点、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时代精神,谱写出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篇章!
图1:爷爷奶奶工作的学校一隅
图2:甘肃矿区街道剪影
图3:甘肃矿区居民平房与公共水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