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董花盆看研究所长期发展
偶然的机会,单位阳台上的几个“古董”花盆吸引了我的注意,平日里,对于那些花花草草的,既不懂也很少关注,但这几个瓷白色的大花盆像有魔力一样吸引了我的目光。瓷质的大盆、带着斑驳灰色的白色表面,显著的刻印着蓝色楷体“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带着编号395、090、005,典型的上世纪70-80年代标记风格,不是这些年迎合时尚的复古风、怀旧风,而是那么真实地、满满的历史痕迹。听所里的老辈人说,这些花盆已经有40多年历史了,经历了这些年的风吹日晒、岁月洗礼,盆体仍旧保存完好、相当结实,印刷字迹清晰端秀。这些大瓷盆,见证了研究所日新月异的成长,陪伴着研究所走过了岁月年华,为东北大豆品种培育和黑土地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2年,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所整合为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作为中国科学院地处最北端的研究所,一直致力于农业、黑土、大豆和水稻育种等方面的农业研究。如果要说这些研究的重大意义,这是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黑土地保护,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形成农业生态学自主创新体系,引领我国黑土区农业生态学的发展方向。如果要说具体的研究工作,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农业研究工作要求科研人员必须要像农民一样的劳作,春天播种,秋天收获,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的监测和观察,作物收获后再转向24小时的室内分析实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田间地头,日出而耕日落而作,科研人员个中的辛苦也就自己能够体会。正是因为这样日积月累劳动和科学研究特点,我们所的科学家们对这片土壤和植物的感情格外深厚。
为了完成中国科学院确定的建所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更好服务于农民,科研人员为了研究水肥耦合作用,定制了很多大瓷盆,盆底装有排水装置,是专为盆栽试验设计的。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有很多新材料的花盆更适合盆栽实验,由于瓷盆比较厚重,逐渐地被淘汰了,但是我们的大瓷盆一直被保留下来并沿用至今。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所里老师们在花草树木方面的栽种技术都特别好,可能是源于对植物生长周期的了解,可能是源于对土壤习性熟悉,也可能源于对自己专业的热爱。这种热爱融入了生活,就是一种用心专研精神,使得这些花盆随着每年的研究成果一代代的传承下来。从这些老式的花盆里,看到了所里曾经的过往和沧桑,更看到了我们所科研人员的精神和敬业。
经过研究所几代科研人员的专心耕耘,初步摸清了黑土地退化现状本底,攻克了黑土地退化阻控及健康培育新技术,创建了坡-沟一体化径流调控与侵蚀防治技术体系,研发了以秸秆、有机肥、天然腐殖质材料等为核心的黑土健康培育技术,创建了典型黑土定向培育及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形成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系统解决方案,培育出数十个大豆、水稻新型品种,解决了东北地区作物品种单一的问题,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取得了丰硕成果。新时代,新气象,与国家需求相结合,研究所前瞻谋划,精心组织盐碱地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攻坚任务。
每一分进步的背后都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辛勤努力。这些老旧的花盆,科学家的钻研精神,研究所日益繁荣发展的气象,让我们每一个人动容,督促我们奋进。几十年来,科研人员迭代更替,仍然数年如一日不忘初心,胸怀祖国,严谨治学,潜心研究,勇攀高峰,淡泊名利,在工作中没有刻意追求丰功伟绩,在生活上也没有索取花团锦簇,只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认真对待工作和生活,吃苦耐劳,踏实努力,为农业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