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攀险峰、寻古树、探气候变化脉搏、寻科技创新前路中国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张永  |   时间:2024-09-23

时光流转,盛世如约,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之际,有幸作为中国科学院一名科研工作者,参与和见证了中国科学院以人民福祉为念,为国家建设服务,坚持科技创新,永攀科技高峰的奋斗历程,也很荣幸可以借此机会从我的科研工作经历入手,分享点滴过往,为这一伟大时刻献礼祝福。

2009年,我进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树轮与古气候实验室工作,主要利用树木年代学方法从事古气候与古环境变化的研究。树木年轮是树木生长过程中形成的同心圆,每一轮都记录了那一年的部分气候条件和环境信息。通过分析年轮的宽度、密度和化学成分等指标,我们可以重建过去的气候特征,了解气温、降水量等气候要素的长期变化。中科院地理资源所树轮实验室,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国内最早开展树轮研究的实验室。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邵雪梅研究员的带领下,大量的师生,不怕苦,不怕累,扎根树轮研究,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积攒了大量的优秀成果。我也有幸加入这一团队,从事研究工作。

面对国家需求、围绕科技热点、难点、空白点,实验室针对国内外2000年年分辨率气候变化事实证据不足,年分辨率数据定年困难等问题,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持续开展了多年的野外采样工作和严谨、精确的定年工作。在研究早期,高原地区交通条件差、生活缺乏,而比较老的树轮样本往往只能去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或者险要陡峭的山峰寻找。大家以苦为乐,以帐篷为家,自己携带工具和餐食,深入山区,往往一个样点就扎营多日,早晚生火做饭,日间上山采样,虽菜品简单,多是土豆白菜,也甘之如饴;偶遇野兽侵扰,也沉着应对;多有险峰挡道,更是顽强攀登。每每发现古树,大家欣喜若狂,干劲十足。

(野外安营扎寨、生火做饭)

(山间与树共舞)

 采到了好的样本,如何获取可靠的数据,又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难关,特别是一些古树样本,树木生长缓慢、树轮轮宽异常窄,多有缺轮,而且可参照样本少,困难重重。团队成员秉承着严谨、细致、耐心、扎实的科研理念,针对出现的问题,不断钻研,予以克服,最终形成了一套成熟可靠的定年技术,建立了定年精准的超过3000年可靠年表,为高原地区的古气候工作提供了高贵的数据和参考信息。


(室内样本分析、方法构建)

回顾过往,有太多令人难忘的经历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在地理所的经历,也是这75年的科技创新历程中的一个缩影。从最初的辛苦求索到如今的深入研究,我们见证了中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科学院在科技创新中的卓越贡献。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作为树木年轮气候学的一名普通工作者,我也将继续深入挖掘年轮中的气候信息,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同时,也将积极传承和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更多年轻人投身到科技创新事业中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和中国科学院建院75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致敬那些为国家和科学事业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和精神财富。同时,也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创辉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的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