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我心中的科学家精神

软件研究所   张弈芝  |   时间:2024-09-22

那是2014年的4月份,我结束了漫长的读书生涯,刚刚入职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软件园区的玉兰花、桃花次第开放、热闹非凡,天气阳光明媚、微风拂面。而我,却无暇欣赏美景,我刚刚接到工作后的第一件重要任务,就是组织实验室博士生毕业答辩,那份答辩专家组名单着实有点沉甸甸,组长是一位院士:蔡吉人。    

第一次和蔡院士联系,电话那头传来干练有力的声音,他仔细询问了答辩的详细情况,并简单介绍了个人的近期安排,担心不能如期参加;蔡院士的普通话夹杂着浓厚的南方口音,有时会比较费解,他老人家都会耐心的反复描述,并向我确认是否领会要点,以免影响工作。如此平易近人的沟通,让我这个职场小白着实长舒一口气,感觉工作迈进了一大步。

第一次和蔡院士见面是在答辩现场,那时蔡院士已近80高龄,但他走路矫健有力,说话慷慨激昂,极富感染力,只要蔡院士在场,热烈的气氛就会被带动起来;而在答辩中,作为答辩组组长的蔡院士思维敏捷、精益求精,气氛的核心会被严谨求实的学术精神所取代,这样热烈又严肃的氛围,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了科学家的魅力。

蔡院士有几个习惯,时至今日我印象深刻。他在论文评审时并不局限于只填写评阅书,重要问题一定要打电话通知我这个秘书,有时还是在节假日,他会感慨的跟我说:“这下我就放心了,要不然老放在心里怕忘记”。第二个是在答辩现场,他一定会随身携带每位学生的评阅论文,他跟我聊天说:“一定要带着这些论文来,这里面都有我标注的笔记,看起来方便”;而厚厚的一沓论文背在肩上,其实是很有分量的。在答辩现场,蔡院士还经常询问其他后辈人才近期的科研情况,教导他们无论何时何地,做科研永远要有科研人的样子,我在旁认真聆听,一一记在心中。

今年,2024年,是我加入科学院整整十年,这十年,蔡院士的一言一行深深的影响着我,润物细无声。每当我听到“科学家精神”,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蔡院士,就像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在科学院这片土壤上慢慢的生根发芽,又像是一盏指路的明灯,在我最灰心丧气、意志消沉的时刻,总能看到心中一直存有的一丝光亮,或许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初心”,或许这就是“科学家精神”。

“科学家精神”很宏大,它是科技工作者长期积累的一种独特的气质和信仰,“科学家精神”又很细腻,一句话或一个举动都是对其最好的诠释。我们当代青年人学习“科学家精神”,要学习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大爱,这是我们每位中华儿女该有的深刻底色;要学习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精神,这是我们有信心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浓厚底蕴;要学习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态度,这是我们勇于肩负时代使命担当的强大底气。

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底色、底蕴和底气,当代青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大我中成就小我,以小我助力大我,将个人的成长成才融入祖国的大发展中,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添砖加瓦,这,是对“科学家精神”最好的践行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