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家庭建设重要论述和批示精神,根据中央国家机关纪工委、妇工委的统一部署,结合我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要求,院妇工委联合京区纪委共同开展了“清风正气传家远”家庭助廉系列活动。
在此项工作中,院妇工委及时布置、各协作片认真组织、各基层单位积极响应、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主动参加,既有院士、局级领导认真思考后凝练出的家训格言,也有广大科研工作者和优秀企业家对自己严谨家风的追忆;既有父母写给子女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希望,也有子女写给父母的真诚感激和深深敬意;既有夫妻之间关于“廉政”的交流,也有职工子女对家风家训的思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院妇工委、京区纪委决定将活动作品进行集中展示,进一步增强宣传效果,培育家庭廉洁文化,引导广大职工积极传承优良家风,主动发挥对家人的监督作用,共同营造清正廉洁的氛围,为构建惩防体系发积极作用。
“文盲”姥姥诠释的爱(杨文思)
姥爷在20年前因车祸变得神志不清,这一年,他60,姥姥59。终于在拉扯大六个子女,可以安享晚年的时候,姥姥,又开始了她新的“任务”——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伴。姥爷发病的时候,常常会狂躁打人,甚至自伤伤人,有一次,在楼下好端端下棋的他突然发病,拿起棍棒伤人,怕累及邻居,姥姥用她瘦弱的身躯死死抱住姥爷,任凭棍棒雨点般砸下,直至昏倒……
那一次,子女们才知道,原来父亲的病是这么的严重。姥姥坚决拒绝儿女们将她们接走,也谢绝了一切帮助,微笑着说:你爸只是糊涂,他伤人不重,你们放心吧。
姥姥最拿手的手艺,是炸麻花,在那个年代,这几乎是不可多得的零食兼美食。姥姥的麻花,常常出现在街坊四邻的桌上,谁家的孩子多,谁家有困难了,谁家来了客人,都能成为她送麻花的理由。姥姥用两种不同的面粉和牛奶做麻花,一种在给邻居们分发了之后不够我们几个孩子吃了,无论我们怎么哭闹,她都笑着说那是她的,不许我们吃。我将姥姥的“抠门”抱怨给妈妈,妈妈发现,姥爷发病时经常把家里的米、面弄得满地,姥姥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这种面,很脏,时而还混有沙子,配上即将过期的牛奶,这样做成的麻花,她是怎么也不肯给邻居和我们吃的。
姥姥不识字。姥爷病了之后,需要吃很多种药,随着病情变动,药量酌情增减。倔强的姥姥60岁开始学认字,学拼音、学查字典,那些复杂冗长的药名、药效、用法用量,她都一一记在小卡片上,每天拿出来背,渐渐地,她不仅认了字,还知道了很多的药理知识,俨然成了社区的“药剂师”。
姥姥对街坊四邻,她所能及的范围内,都很舍得付出,出钱、出力、出健康……从我记事起,每年都会来个亲戚,提着东西看望姥姥。渐渐知道,她原来是姥姥的邻居,孩子早产,又是女孩,孩子很虚弱,架不住家里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就将孩子仍在了南山山坳里,那个年代扔孩子是常有的事,姥姥听说后,偷偷去山坳里找了大半夜,把一个小婴儿抱了回来,用米汤、鸡蛋渐渐喂大,将这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送还给了她的妈妈。得知小姨同事的孩子先心病,手术需要输血,但却是罕见RH阴性O型血,姥姥偷偷去县医院验了血,竟然配上了,12岁的我,陪着献了400CC血的姥姥回家,60多岁瘦弱的她,走路轻飘飘的,反复叮嘱我不要和家人说起。
姥爷退休金很低,很多治疗头部的药物并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姥姥就在附近的荒地上,种了应季蔬菜。我们的童年时光,常常在地里无忧无虑地度过。收工时,姥姥常是挑虫眼少、熟得透的蔬果,叫我给邻居们送菜,她说:远亲不如近邻,邻居之间互相亲近,这是一种幸福,人活着,就是要有一种浓浓的情分。姥姥的钱,总是零零散散,以硬币居多。邻居陆阿姨和孙奶奶家里经济条件好,孩子上学花销大,姥姥将一元的硬币,放在糖盒里,送给他们。姥姥说,这些钱,都是我去卖菜赚的零钱,不多,给孩子买点好吃的。说起姥姥的糖盒,如今我们几个长大的孩子,总是感动而亲切。
在姥姥朴实行动的感染下,母亲及几个兄妹不论身处何地、什么岗位,都能像螺丝钉一样,持之以恒地坚守,对待亲戚四邻,也是古道热肠。如今,姥爷过世,姥姥一个人在家,邻居们经常会来送一些水果、热气腾腾的饭菜,就像当年姥姥捧起这些,送出门去一样;时常会有老人,拿着药方过来询问,姥姥总是拿起放大镜认真地看,将吃药、护理的注意事项一一叮嘱;有时候,邻居阿姨还会帮忙将瘦弱的姥姥抱下5楼晒太阳;若家里忙,姥姥的脏衣服也总有邻居帮着洗了……姥姥家的大门,似乎从来都不锁,那个家里有一个枯老但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老人、没有文化却又经历风霜扛起这个家的老人、节俭却有时候异常大方的老人、操着跟邻居小孩学来带着山西口音的“拜拜”和我们挥手告别的老人。在那个淳朴的小城,姥姥教会了晚辈怎样去爱,怎样光明磊落地生活、脚踏实地走路。姥姥这一辈子平凡如草芥,亦没有读过一天书,却能将坚韧、善良、包容、奉献诠释得如烟花般灿烂,她只是拥有一颗爱人之心,一颗舍得付出的心,影响着我们,鞭策着我们。而她热闹而温馨的生活,正是她的身体力行、无私奉献无意间赢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