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圆梦建海西
自从2011年回国到筹建中的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工作,至今已整整十年。这十年,是国家快速发展的十年,是中科院海西院快速发展的十年,也是课题组和我个人快速发展的十年。我为自己能融入到国家创新的潮流中,为建设科技强国做一份贡献感到高兴和自豪。
刚进入海西院时,我对科研工作的方向还有些迷茫。有人说,你在中科院工作,要努力多发高档次的文章;有人说,要多做高科技项目;也有人说,你原来在企业工作,对产业化研发比较熟悉,要多做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工作。入职后不久,时任中科院福建物构所副所长曹荣研究员找我谈话说:“我们跟福建省、福州市共建中科院海西院,就是要多为地方产业服务。海西院决定新建高分子这个方向,主要目标是服务企业,把你引进回来,希望你在这方面多做出成绩”。方向明确了,我就铆足劲跑企业,下车间。跟复合材料龙头企业海源公司成立了海西院第一个与企业合作的工程研究中心。围绕碳纤维复合材料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开展了“直接在线成型长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等项目的研究,使得建筑模板成本降低20%以上,产品被用在福州地铁、雄安以及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年来,我课题组承担企业出资委托的横向技术开发项目有二十多项。看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应用到产品里,写在八闽大地上,整个团队都很有成就感。
进所工作以来,多次听领导讲“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工程产业化” 三者互动的“金三角”是我们单位的发展方针。逐渐明白了做原创性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开发三者并不矛盾。因此,我马上着手布局纳米复合材料,特别是石墨烯复合材料研究。发表了多篇文章并申请专利。结合我们团队与企业联系多的优势,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化发展。其中与泉州信和新材料合作开展石墨烯重防腐涂料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研究,突破石墨烯表面物理和化学修饰,涂料分散剂和分散介质制备技术、新型分散工艺等技术瓶颈,实现产业化,2020年获得了福建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我在3D打印研究上也采用了金三角模式:近年来,课题组发表3D打印论文二十多篇,一篇被一区期刊列为引用最多的文章;作为负责人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商用飞机制造工程技术中心基金等3D打印高技术攻关项目;成果也实现了产业化应用。通过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不仅基础研究可以为高技术和产业化研发提供创新源,技术和市场需求也为基础研究提出了新方向。金三角三者互动给课题组发展增添了翅膀。
培养人才也是作为课题组负责人重要的工作。我经常带组里的年轻同志一起下车间,在现场给他们讲解工厂的生产原理,技术关键点和亟待突破的瓶颈,帮助年轻同志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一些成员从课题组出去后,也迅速成长为企业高管、技术负责人、高校科研带头人和骨干。我还加大从台湾地区和一带一路国家招生的力度,既增加了课题组的国际文化氛围,也助力海峡两岸交流和一带一路合作。2020年我一次毕业5名博士生,成为海西院一年培养博士毕业生最多的导师,其中4名是来着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留学生。有一年教师节,我从广州出差回来,到海西院已是下午5点了。看到一群留学生等候在我办公室门口,献给我一束鲜花,用不熟练的汉语齐声说:“老师,教师节快乐!”。看到这些学生在中国学到知识,回国后成为与我国友好交往的纽带,我也倍感高兴。
我回国前在北美学习工作了12年。常常有人问我大洋彼岸的国家跟我国有什么区别?我觉得最显著的区别就是我们党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一直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而大洋彼岸国家的领导人虽然在竞选时也常常提些口号和方针,但当选后能落实的很少,政府也从不做五年规划,因为五年后还不知道哪个党上台,想法又如何。这几年,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日益重视,今年3月《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章《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指出: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我作为中科院海西院的一名科研人员,是国家科技领域“国家队”的“国家人”,要做创新事,园强国梦,为海西和国家建设出一份力!
与团队成员一起下车间科技服务
教师节接受留学生们献花
作品简介:回顾自己在海西院工作10年来服务企业技术创新、“金三角”三者互相促进以及培养人才方面的工作。体会党对科技事业的正确领导和国家创新发展的潮流。明确做创新事,园强国梦,为海西和国家建设出力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