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情系绿色长城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姜凤岐

  在祖国辽阔的版图上,三北防护林与古老的长城相拥相随,从东到西绵延数千公里,蔚为壮观。因其恢宏的气势和庄严的生态承诺而被喻为绿色万里长城。幸运的是我一生几乎都在为它添砖加瓦,关爱有嘉。

  196210月,我踏进了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的大门,加入了由学识渊博、风度儒雅的著名林学家曹新孙先生领导的防护林课题组。从此,便和防护林结下了不解之缘。屈指算来,近60年匆匆过去,犹如朝夕之间。如今站在岁月的致高点上回望这个研究集体整整一个花甲轮回的跋涉历程,几多足迹依然清晰可辩。

  1960年,为了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大办粮食、大办农业”的方针,研究所决定把农田防护林研究作为全所重点领域之一,于是,就此成立了防护林课题组。1961年选定辽宁省昌图县傅家机械林场朱家管理区作为代表风沙农业区的防护林定位试验站,为承担全国林业科研规划中的“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农田防护林研究”提供了野外试验基地。建站初期,按着曹新孙先生提出的“中国林带”的设计思想,成功地营造了我国北方沙土地区第一片针叶树农田防护林网至今依然记得1963年清明节那天,穿着棉大衣冒着飘飘洒洒的风雪由昌图曲家店苗圃押运油松幼苗并组织群众造林的情景。为了防止人畜和野兔的破坏,驻站同仁(雷启迪、杨瑞英、叶仕生)绞尽脑汁,千方百计终于保住了这片试验林。

  1964年是建组后第五个年头,这个充满朝气的研究集体凭借自身的研究积累,承办了两件大事,第一件是主持完成了由林业部下达的东北西部四省(区)农田防护林科研任务。19661月林业部依据会战总结以题为“东北西部内蒙东部四省(区)农田防护林营造技术试行方案”的正式文件下达四省(区)执行。这份标记林业部(66)林造防字第1号的文件仍珍藏在我的记忆中。第二件是受中国林学会委托筹备第一届中国北方农田防护林学术讨论会,作为筹办单位,我们一面分头负责论文征集、会址选择等诸多会前筹备事宜,一面抓紧论文报告的撰写。依据两年来在站区开展的风障模拟试验以及对区内自由林网的调查和定位观测结果,我同雷启迪先生在曹先生指导下,共完成三篇论文,均在大会交流。其中,“防护林带疏透度和横断面形状探讨”一文被大会选作核心报告由曹先生第一个宣读。报告中提出的疏透度与行数、单行密度的变化规律、最适疏透度、最适横断面形状和有效防护距离、立木疏透度与界定方法引起与会学者的强烈反响。没想到,几十年后立木疏透度竟成为周新华赴美攻博的主攻方向并给予深度解析和诠释。

  1965年,在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带动下,科技战线掀起了建设样板田的热潮。此时的防护林组扩展为多学科参加的综合研究团队并成为由辽宁省林业厅、沈阳专署林业局和我所共同发起并组织的“沈阳地区台安等六县防护林样板田”任务的主力。通过区域考察、实地勘测冲破了以往单纯农田防护林带设计的局限,建立了以农田林网化为主、合理利用水网林网化、路网林网化的三网化设计原则和技术体系。当年,我和俞平平、陶玉英二位负责台安县桑林子公社三网化试点的现场设计,手持罗盘、身背图板越沟渠、穿田垅的场景历历在目。1966年这项成果曾在中国科学院展出。综合组被原东北局科委评为先进集体。

  1978年国家启动了规模空前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从此拉开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序幕。同时也把我所的防护林研究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为配合工程规划设计和管理的需求,1979年受中国林学会委托,我所与北京林业大学共同筹备召开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学术讨论会”。由本人负责完成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的编辑与印刷。其中,由曹新孙、姜凤岐、朱廷曜提交的“东北西部内蒙东部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的回顾与展望”论文特约在大会报告。论文依据区域性防护林建设的经验结合生态学与防护林科学的最新发展提出按气候区、类型区、立地型设计的“三级设计”原则,提出发展多效用防护林的构想以及如何认识和解决防护林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同年,中国林业出版社委托本所编写一部有关防护林的专著。在曹先生的主持下,由15人参加编著的“农田防护林学”在1983年正式出版。这部专著是建所以来以农田防护林为对象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结晶。它的贡献在于把农田防护林研究提升到一个独立的学科水平。其初稿曾在19791980年印刷成册作为本组承办由林业部委托的三北防护林规划设计与营造技术讲习班的教材并分发至广大三北地区基层林业部门参考。为了这本书,差不多花去了三年的时间,我和朱廷曜先生作为编写人和统稿人,曾多次去北京,为了与曹先生更方便的联系,经常住在先生寓所附近的小旅店或招待所的地下室,多则12个月,少则10几天,任务是把所负责统编的篇、章初稿请先生审阅,再依据他的意见,从结构、内容和修辞上臻于完善。而那时先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常常病卧在床,为了不误编写进度,他就在病榻上坚持阅改,老先生这种认真负责执着敬业的精神使出版社的领导和本书的责任编辑李金田先生非常感动,多次登门拜访,表达敬佩和感谢之情。几十年后的今天,重新再读一读先生抱病亲笔撰写的前言,那饱含对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的真知灼见,还是那么清晰透彻,掷地有声。

  1984年是三北一期工程结束之年,根据国务委员、国家计委主任、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宋平同志指示,林业部三北工程建设局(简称三北局)邀请国内14名专家组成专家考察团,分五组对一期工程进行全面考察。当年10261112日我和王战先生作为专家考察团东北组成员,实地考察了吉林省长春市的乾安、农安、德惠、梨树四县的农防林建设进展情况,最后由我执笔完成了“以现代生态学原理为理论依据,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考察报告。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当扩大三北区范围、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机构力量等建议。后期工程实践证明,这些建议几乎均被采纳,倍感欣慰。

  

  2018年于沈阳接受《绿色长成》纪录片拍摄组采访

  1983年以后的历史把我推上了学科带头人的位置,我深切的感到,这既是科技工作倍受重视的时代,又是科技体制不断变革的时代,要用拼博面对挑战、用创新寻求发展。这期间我是在不断战胜犹豫和怠惰、不断克服眼疾带来的视力和心理障碍,逐渐适应并力求与时代同步。从1984年主持霍林河矿区环评项目中的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1985年主持承担国际粮援项目中国朝阳2772工程农田防护林研究、19862000年连续主持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关三北防护林经营方面的专题研究,到2001年主持所重大创新项目科尔沁沙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研究。20年来,重点围绕防护林营造与经营、土地荒漠化防治领域分别争取到国家、省(部、院)和市三级所设科技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14项。为了对每一项任务都能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我和课题组的同事以及研究生曾多次深入三北防护林地区进行区域性考察:与辽、吉、陕三省4个省级科研单位和5个市县林业行政单位协作,在近10处科研基点布置了百余项试验;并建立了大量的试验示范林;编著出版了二部论文集和三部专著。其中“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和“防护林经营学”两部专著是在研究所创新工程的资助和鼓励下分别在2002年和2003年完成的。“防护林经营学”是所带团队近20年来针对防护林经营的国家需求和科学问题所取得科研成果的凝练和集成。依据防护成熟理论确立的阶段定向经营理论与技术构成了本书的总体框架,并努力在学科层面上把防护林经营问题加以系统地总结和提高。在一步步迈向学科发展目标的过程中,让我深谙凡事有成必备天时地利人和的道理

  2004年,我退休了,但由于返聘的缘故,基本退而未休,直到2020年的17年间依然有机会亲历朱教君和曾德慧所带领的这群年富力强的后来人刻苦攻关、勇于创新的坚实脚步。

  60年来,几经迭代的这支科研团队沿着任务带学科的发展之路,已累积出版专著7部、文集8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中国科学院(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1995年获得首届中华绿色科技奖银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综合全所多年的“农田防护林研究”获得了第三世界科技组织网络奖(农业、集体奖),着实令人振奋。清楚地记得,199911月我和姬兰柱书记、朱廷曜先生同赴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参加第三世界科学院大会颁奖时的隆重场面,以及我国代表团团长许智宏院士和孙鸿烈院士的祝贺和鼓励。我曾在日记里写下一首小诗,籍以自勉:

  香都巴黎连亚非,

  携手同行赴一会。

  第三世界科技奖,

  塞首亲授我团队。

  常言要为国争光,

  多年夙愿今日遂。

  前路峰高更待攀,

  相期口碑胜金杯。

  过了十年,2008年,“北方防护林经营理论、技术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又与朱教君出席了次年一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颁奖典礼,为团队取得如此荣誉而兴奋不已。

  又过10年,2018年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周年,迎来一系列高光时刻:8月我所与三北局共同筹办了国际防护林学术讨论会;11月朱教君出席国家三北工程建设四十周年总结表彰会,防护林研究团队所在林业中心被评为先进集体;12月初朱教君出席了国务院举办的关于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的新闻发布会;12月末至20191月初六集纪录片《绿色长城》在CCTV7播放。这六天每到播出时我都会在电视机前仔细地观听,尤其关注本所包括我在内参与拍摄的5位“特邀演员”(还有朱教君、于占源、宋立宁、张婷)的“表演”。而思绪却怀不自禁从线上回到了一年前接受采访和应邀野外拍摄的那些时刻。那是20172月的一天,以邹伟和周卫东为编导的中央七台农业频道——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拍摄组,为拍摄此片搜集素材,在三北局人员陪同下来到了我所。座谈会上,针对采访的主题,我满怀热情地介绍本所的研究概况,推荐典型建设地区,修改脚本的不适表述,并当场赠书等尽我所能倾囊而出。同年927日,又是这支拍摄组邀请我们四位一同到我们昌图试验基地进行野外实拍。拍摄现场正是当年亲手栽植的油松林带,此时已雄壮的像一道道绿墙,矗立在沙土地上。面对镜头,讲述它们防风固沙的故事,并与它们一同定格在“绿色长城”里。这令我百感交集,内心在说此生足矣!后来听说,纪录片在2019年第32届金鸡奖颁奖典礼上获金鸡奖最佳科教片奖。

  2019年建国70周年时,团队内三人(姜凤岐、朱教君、曾德慧)荣获了国家纪念章。倘若曹先生在世,自然会有他一枚。闪光的纪念章意味着这个集体的付出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充分认可。

  20213月,在所工作会议上,从朱教君的工作报告中,清晰地听到了我所的防护林学同森林生态学和土壤生态学均被中科院评为一级学科的好消息。我虽是过来人,依然振奋不已。庆幸有生之年经历了防护林研究从起步到一级学科蜕变的全过程。

  

  20179月昌图杨树林带(左起:宋立宁、姜凤岐、张婷、于占源)

  

  20179月于昌图试验基地油松林带内(姜凤岐与“绿色长城”编导周卫东)

  斑斑足迹,或明或淡,或深或浅,都是刻留在生命年轮上不能忘却的画面。谨此权作建党百年献礼。正可谓:

  一百年沧桑,

  六十载巨变。

  回首奋斗路,

  初衷从未倦。

  情系绿色长城,

  心随红船致远。

 

 作品简介:姜凤岐,男,研究员,从事防护林学科学研究。征文《情系绿色长城》回顾了三北防护林建设与防护林学的科研发展历程,讲述了我所几代科学家的艰苦奋斗与无私奉献,表达了对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的依依深情,为建党百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