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 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苑名匠发布
    4月27日,中国科学院工会委员会在京举办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苑名匠发布活动。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秘书长孙晓明出席活动、致辞并颁发奖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副主席、分党组成员郑晋平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房自正公布获奖名单。
  • 从“逆向突围”到国际领跑   机器化学家点燃范式革命之火——江俊
    长期致力于发展融合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化学研究,研制“理实交融”的机器科学家平台,探索物理化学应用领域中的实际问题研究。主持研制了全球首个数据智能驱动的机器化学家平台,开发并集成移动机器人、智能化学工作站、高通量计算系统与智能化学大脑,覆盖“读-想-做-创”科研全流程,广泛应用于高熵材料、能源催化剂、贵金属纳米材料、发光分子等领域并提升创制效率2~5个数量级,例如将试错开发高熵催化剂所需的1400年缩短为5周、利用火星陨石无人化创制了产氧催化剂、优化出性能逼近理论极限的手性光学薄膜。国际评价其具备最先进的操作系统、工作站和智能化学大脑,在实验效率、智能化学大脑方面超越了欧美平台,获科技部“颠覆性创新技术”大赛优胜奖、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奖、国家数据局首批“数据要素×”标杆案例,率先走通了数据智能驱动的科研新范式。
  • 三十余载铸利剑  降服赤潮保蓝疆——俞志明
    他长期从事海洋生态环境领域研究。针对赤潮这一全球性海洋生态灾害的治理难题,历经30多年的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和推广应用,在国际上首创了改性粘土治理赤潮的技术与方法,攻克了长期未能解决的国际难题,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该科研成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列入我国沿海13省市赤潮应急预案,在我国大规模应用,有效避免了赤潮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各种损失。该成果开创了环境友好型赤潮治理新范式,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的完整链条,促进企业新旧动能转化,社会经济效益显著。2016年以来,俞志明研发的科研成果走出国门,在智利、秘鲁、美国、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国家示范应用,为世界沿海国家赤潮治理提供“中国方案”。被誉为“国际赤潮治理领域的引领者”、中国制造的“赤潮灭火器”、“给全世界近海养殖业带来福音”。秉持科技报国初心,俞志明分别获得全国留学回国先进个人、山东省先进工作者、青岛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相关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入选我国“十三五”科技成果展、“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等,为推动我国绿色发展、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出了突出贡献,展现出中国科学家在全球海洋命运共同体中的智慧与担当。
  • 十载春秋铸科研利器——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研制团队
    近代物理研究所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研究装置(LEAF)研制团队面向学科前沿与国家重大需求,专注低能量强流高电荷态重离子束产生和精确操控研究,为核天体物理、原子物理等前沿基础研究及新型核能材料研发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了国际领先的实验研究条件。该团队在国内技术薄弱、国际技术封锁情况下,十年磨一剑,潜心研究,持续攻关,实现多项关键技术“国际首次”突破。首次将铌三锡超导技术应用于电子回旋共振(ECR)离子源,成功研制出国际上磁场和微波频率最高的超导高电荷态ECR离子源;首次实现45GHz和28GHz 双频微波加热ECR等离子体,创造了国际高电荷态ECR离子源的最高流强纪录;成功研制国际上束流强度最高的连续波射频四极场重离子加速器,首次实现毫安量级连续波高电荷态重离子束的加速和稳定运行;首次实现荷质比相近的三种不同元素离子组成的混合离子束加速和运行,并通过束散技术有效降低了重离子束的能散。该团队积极传承近代物理研究所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矢志创新,勇担使命。基于LEAF项目技术经验积累,2024年底又完成了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的常温前端建设,实现了毫安级强流高电荷态离子束加速与试运行,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HIAF的建设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 让盐碱地破“碱”重生——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创新团队
    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创新团队来自于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面向我国大粮食安全重大需求及盐碱地综合利用战略布局,研发耐盐碱饲草育种和盐碱地生物改良的关键核心技术,为我国盐碱地综合利用与饲料粮短缺提供科技支撑。团队针对我国北方盐碱荒地治理难题,构建了“生物改良-生态修复-资源利用”一体化技术体系。在盐碱荒地改良方面,筛选出耐盐碱先锋植物田菁,解析其基因组及耐逆机制,建立国内首个遗传转化体系,培育出“中科菁1号”等高产、优质、耐逆新品系,集成丰产栽培技术,成功打造田菁驱动的重度盐碱地改良与利用模式;在盐碱化草地治理方面,攻克羊草基因组组装难题,构建首张染色体级参考基因组,首次建立羊草基因编辑体系实现性状快速改良,创制羊草隔离杂交育种装置,首创田菁-羊草混播改良盐碱化草地技术,破解羊草幼苗定植难题,推广万余亩,成果入编《草原生态文明建设蓝皮书(2012-2022)》,推动我国北方盐碱化草地生态修复。针对我国边际土地开发与粮食安全战略需求,通过政策建言积极推动构建盐碱地绿色改良技术体系,有效促进农业绿色转型与粮食产能提升。团队始终以“化盐碱为绿洲,筑牢大国粮仓”为使命,坚持“以科技守护生态,用创新夯实粮仓”,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 铸天眼为眸 以匠心问天——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
    中国天眼(FAST)突破传统望远镜的百米工程极限,开创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是当今世界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的巨大工程体量、超高精度要求及特殊工作方式对工业领域提出高难度的技术挑战。中国天眼团队专业领域覆盖天文、力学、测绘、控制、电子学等多学科专业,多年来围绕中国天眼工程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工作,在超高疲劳性能钢索研制、望远镜测量与控制方法等领域突破一系列世界技术难题,出色地完成了中国天眼的建设、调试及运行任务,实现我国射电天文望远镜从追赶到领先的跨越。截至2024年11月,FAST已发现脉冲星1040余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它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开展了中性氢巡天任务,构建并释放了世界最大的中性氢星系样本;快速射电暴及纳赫兹引力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成果。团队荣获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奖、第6届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并全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运行年会评选中连续4年荣获第一名。未来,团队将围绕FAST工程二期规划、相位阵接收机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通过进一步提升灵敏度,尤其是增加高分辨率定位及成图的能力,从而长久保持FAST在国际同类设备中的领先地位。
  • 第六届中国科学院科苑名匠名单揭晓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响应中华全国总工会“大国工匠”品牌建设,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充分发挥工匠示范引领作用,2024年12月,院工会组织开展第六届中国科学院科苑名匠推选工作。
  • 第五届中国科学院科苑名匠隆重发布
    5月17日,第五届中国科学院科苑名匠隆重发布。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出席活动致辞并为获奖代表颁奖,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副主席、分党组成员郑晋平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房自正宣读表彰决定。
  • 矢志不渝,筑梦深蓝——尚晓东
    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尚晓东坚持海洋科考一线近 20 年,笃定海洋中小尺度动力过程理论创新与海洋观测装备研发并举,引 领海洋内潮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国际前沿,攻克关键技术、研发的海洋观测系列装备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走海洋观测装备国产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