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名匠(个人)

第一届“科苑名匠”——祝普强

推荐单位: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以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攻克技术难关,以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研制海洋装备,以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打造国之重器,以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探索深海未知世界!
  ——祝普强
  
  人物档案 
  祝普强,中国科学院首届“十佳科苑名匠”获奖者,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水下机器人研究室的一名科研人员,长期从事水下机器人相关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作为“蛟龙号”控制系统的骨干成员、“深海勇士号”控制系统负责人,他参与及带队研发了两代载人潜水器控制系统,为我国战略高技术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曾荣获2012年国家海洋局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先进个人”、2014年获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突出贡献者等荣誉。  
  创造:中国载人潜水器从无到有  
  在16年的水下机器人研究工作中,祝普强经历了中国从无到有的两代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深海勇士号”的研发历程。
  2002年起,祝普强作为项目骨干参加了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研制的全过程。2009至2012年全程参加了蛟龙号各深度级别海试。蛟龙号是我国首台载人潜水器,海试进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海试中,他积极主动站出来解决海试中出现的新问题——海试数据庞大,数据分析耗时费力,他就站出来在海上直接研发数据分析平台,解决了数据分析的难题;刚开始海试的时候没有水面指挥系统,他就默默记在心里,回去后开发了可以支撑船域网的水面支持系统,解决了水面指挥的问题。由于他出色的工作,在海试结束后被国家海洋局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先进个人”。他也从一名普通的科研人员成长为科研骨干,并于2013年起,他接管了蛟龙号控制系统后期的运维与大修及技术升级等工作,成为载人潜水器控制系统团队负责人。
  “我随蛟龙去探海”,这是他最后一次随蛟龙号出海归来后由感而发写下的一篇随笔,也是他参加“蛟龙号”项目十多年的一次总结,那一年是2014年。
  克难:寒冬酷暑,磨砺深海勇士  
  同样是2014年,我国第二台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立项,祝普强作为控制系统课题负责人带领团队参与研发,同时他还参与其它国家重大项目中,一身多用,他全身心的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
  2017年是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的收官之年,水下机器人研究室成立载人深潜技术装备部,祝普强主持工作,作为“深海勇士”号控制系统课题负责人,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客服了团队人员不足等诸多不利因素,带领团队持续加班了三个月,终于在2017年初春节前完成了“深海勇士”号控制系统的仿真联调,具备了陆上总装联调的条件。 
  2017年2月3日大年初七,祝普强带领团队,坐上了飞往无锡的飞机,参加“深海勇士”号的陆上总装联调工作。祝普强团队负责的控制系统,作为负责人同时也是研发人员,他几乎牺牲了所有的个人休息时间,早上6点你可以在车间看到他的身影,后半夜2点也曾看到他在车间开着顶灯在工作,他几乎把一天当作两天来用,忙绿起来有时候午饭、晚饭都顾不上吃。2、3月份的无锡,天气阴冷,他膝盖由于受寒受潮,两个月的时间里肿痛了三次,但是他只是贴上个风湿膏,就又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4月份,无锡天气开始暖和起来了,“深海勇士”进入水池调试阶段。由于“深海勇士”号国产化率非常高,很多设备都是国产首台套,在水池试验中暴露出了大量的电池兼容与干扰问题,祝普强带着团队开始了既要保障白天下潜试验,又要分兵与其它分系统负责人排查故障,优化系统的工作,晚上加班到十一二点几乎成为了常态。通过两个月的水池试验,6月中旬,通过28次水池下潜试验,以控制系统为核心的水池试验结束,“深海勇士”号具备了海试条件。
  经过四个多月的高强度的外场工作,他的团队撤离了无锡,但并没有得到休息,他亲自带队前往广州参与船改与装船。7月份的广州,天气像下火,每天他带人穿着劳保工作服登船工作,一天下来工作服几乎都是湿透的,他积极沟通船厂工作人员,保证工作进度,在8月初完成了设备装船。

  协作:勠力同心,能打硬仗 
  8月16日,祝普强带队登上了“深海勇士”号支持母船“探索一号”,开始了预期四个月的海试任务。他带领团队在海试中对每一次下潜前都进行严格的检查,在潜水器返回母船后又要做复查并对潜水器数据进行分析排查故障与隐患,海试开始阶段每天都要工作到后半夜。正是他们这种认真的精神保障了海试的顺利进行。作为控制系统负责人,祝普强也积极参与到下潜中去,并成功策划了第一次前期布放标志物的再寻找。祝普强在海试总指挥离船前往北京汇报海试工作期间还被任命为海试临时党委代理书记主持工作。祝普强与海试领导积极组织,在34个下潜时间窗口里完成了28次下潜,预期4个月的海试任务,他们用了49天就圆满完成了海试任务。 
  10月3日,八月十五,“探索一号”返航了,祝普强带领着他的团队也返沈了,从大年初七到八月十五,这就是这支团队2017年的外场工作时间,他的团队每个人几乎都超过了180天的外场工作时间,而他本人全年在外的工作时间超过了240天。这一年里在研究所里每少看到祝普强,每次研究室同事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回来了?”,后来这句话变成了“你回沈阳来出差了?”,这就是这一年他的真实写照。 
  2017年对于祝普强来说是他参加工作以来最为忙碌的一年,他从一个科研人员成长成为学科带头人,他的团队也从一个稚嫩的团队蜕变成了一个勇挑重任,敢打硬仗的勇士团队。 
  “我们团队随中国载人深潜事业不断成长”,这是他在“深海勇士号”海试成功后他写的又一篇随笔,也是他“深海勇士号”研发的心路历程。
  信念:跨过重重阻碍,体验快意人生 
  近年来,勇挑重担的祝普强,参加并主持了多项国家水下机器人重大科研项目,荣获国家、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奖项,但是走到现在让他引以为傲的还是通过他的手,他的团队打造的中国两代载人潜水器,实现的“蛟龙号”152次、“深海勇士号”88次的安全无故障下潜,为我国战略高技术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两个数字还将不断的递增下去。
  现阶段,祝普强和他的科研团队现正在抓紧时间研发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控制系统,他深信付出总有收获,不向困难低头,困难就会向他们低头,在科研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只有跨过重重阻碍后才可以得见那一抹深蓝,才能在那倒映着漫天星斗的大海上体验他们快意的人生!
  蛟龙号简介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是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它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作为蛟龙号潜水器本体的主要研制单位,在海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试人员积极参与海试下潜方案制定、海试决策和技术支持,并参与了下潜试验。蛟龙号当前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99.8%的海洋区域。
  作为潜水器家族“三龙”之一,和无人无缆的潜龙号、无人有缆的海龙号不同,蛟龙号的优势在于定点悬停作业。科学家通过搭乘蛟龙号可以对海底进行直接观测和取样,对海底某个点进行“解剖麻雀”式精细化研究。“三龙”能够实现优势互补,点线面结合进行勘察。蛟龙号从诞生到使用,历经艰难险阻,凝聚了无数科研工作者的心血。
  深海勇士号简介 

  “深海勇士”号由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2研究所牵头研制,集中了全国94家企事业单位的优势力量,历经八年持续艰苦攻关,攻克了国产载人舱、固体浮力材料、锂电池、推进器、海水泵、机械手、液压系统、声学通信、水下定位、自动控制系统等10大关键部件核心技术,国产化率高达95%,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理化技术研究所及深海所分别承担了声学通信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固体浮力材料核心部件研制及岸基保障、水面支持、海上试验任务。这一全面的国产化努力和成功,不仅为我国已投入使用的“蛟龙”号的技术更新和正在研制的万米载人深潜器奠定了“中国制造”的基础,也标志着我国海洋大深度技术领域全面自主研发能力时代的到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