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周光召院长的一段难忘经历
惊闻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我们的老院长周光召院士不幸逝世的噩耗,万分悲痛。我和他有着一段难忘的经历,愿意把这个故事讲述给大家。
1983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从事区域农业的试验示范工作。我参加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当时国家的重大任务“黄淮海旱涝碱治理”禹城试区的试验示范工作。1988年,在我院周光召院长,李振声、胡启恒副院长的陪同下,李鹏总理带着7位部长视察了我们的示范区。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相关部委的高度认可。随后启动了黄淮海农业综合开发,进而推动了全国的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从1996年到2019年,我一直担任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站长。2008年,在实施的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十八亿亩耕地保育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任务中,我主持的是山东试区的工作。同年,周光召基金会授予6位在我国农业科技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农业科学奖”,我有幸是其中的一位。
2010年的一天,我们从山东禹城驾车回北京的途中,突然接到时任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一位负责同志的电话,告知周光召院长要前往禹城考察工作。我及同行的项目组成员既惊奇、兴奋,又有些无措。通过了解,知道了周光召院长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自我院实施“黄淮海战役”(这是当时中国科学院组织大兵团下黄淮海开展旱涝碱治理工作的专门称谓)20年以来,禹城现如今的发展状况;禹城试验站现在都在做些什么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禹城的发展和禹城试验站科研工作都有什么规划?当知道了周光召院长来禹城的目的后,我感到压力山大。如何接待好院长来禹城的考察,如何回答好院长关切的问题,是我需要认真准备的两项重要工作。
于是我很快就向时任禹城市市委书记的闫剑波同志做了汇报。即使如此,我心里仍不踏实。毕竟,我与周光召院长还未正面接触过;也没有组织过类似接待工作的经验。于是,我又拨通了李振声副院长的电话,向他汇报了周光召院长要来禹城考察的情况。李振生副院长惊讶。李副院长惊讶的是,周光召院长的夫人刚刚去世,在他最悲痛的时候为什么选择时隔20年以后来禹城考察工作。李振生副院长对我说:光召院长之所以重访禹城,是要了解中国科学院所组织的农业最大一个科技战役的效果如何。你们一定要和禹城市政府安排好这次考察,不在于吃住有多好,是要让他看到禹城的发展,看到中国科学院所做出的成绩。李振声副院长又提出,他想与胡启恒副院长一道,陪同周光召院长共同前往禹城进行考察。之后,我与胡启恒副院长进行了电话沟通,她欣然同意参加。
2010年6月29日傍晚,周光召院长、李振生副院长、胡启恒副院长来到禹城。晚饭后,禹城市市委书记闫剑波同志提议去看看禹城市新湖公园的石碑群,因为每座石碑上都记录有禹城市历史大事记。其中,记载着黄淮海旱涝碱综合治理成果的石碑就坐落在正中央位置。其时我想,周光召院长在看到该石碑上所记后一定是很欣慰的,因为地方上对中国科学院所做出的努力是相当认可的。
第二天,周光召院长等先后考察了禹城试验站的田间试验观测平台、长期样地等科研设施、实验室,考察了当时创建的“四节一网”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示范区等。之后,我向各位领导汇报了禹城试验站的发展历程和各阶段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和地方农业发展所发挥的科技支撑作用。当我介绍完后,周光召院长即兴讲话,所言令我至今难忘,铭记在了心里,并一直激励我为农业科技奋斗到今天。之后,我经常将周光召院长当时所讲内容转述给我们团队的年轻科研人员和学生,以激励他们努力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为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根据当时的记录,周光召院长的讲话内容如下(有删节):
昨天非常高兴回到禹城站来,看到了很多老朋友,像唐登银站长,也看到了很多年轻的研究人员……还有山东省的、德州市和禹城的各位领导。今天上午与闫书记进行了短暂地交谈,能感受到新一代的年轻领导要把地方经济搞上去的决心,也的确献出了自己的心血,规划设想令人鼓舞。
第一件事要感谢各位,感谢振声院长。他是1988年到院里担任副院长的,我做院长是1987年开始,启恒院长也是1987年担任的。我们那时候的新班子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最困难的时候,经过大家的慎重讨论,选择了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作为主战场。中科院向国家请战,这是振声同志到了中科院以后立了大功的。经过我们院领导班子的一致同意,向李鹏总理进行了汇报并得到了支持。从1988年开始,现在20多年过去了,看到大家做出了很多的成绩,我感到非常欣慰。
有次我和振声同志讨论,我说关键是全国有70%以上的中低产田,所以当时就觉得在中国如果要解决三农的问题,中低产田又跟贫困联结在一起,改造中低产田给我深刻的印象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到后来几年,尤其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更加严重。东部那边的高产田都去盖工厂了,换回来的田都是生田,使得粮食产量这几年虽然最高是达到了5亿吨,但现在是一直在徘徊,去年还没有回到最高点。我们那个时候来了看到的要么是一片白的盐碱地,要么是一片沙荒地,还有就是沼泽地,现在这些都不见了。
所以我们所见到的科技人员谱写的这件事情是一篇大文章。现在的科研人员关心的是SCI文章,但是大家要知道,只有这样的大文章才会永远藏在人民的心里面,才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大文章。在禹城公园里有关科研人员参与黄淮海建设的记录刻石就是很好的证明。我想只有这样才是一种真正的影响了历史进程的科技攻关,才是我们值得奋斗终身的工作。尽管有些事情看起来是非常枯燥的,比如禹城站的水面蒸发场,通过30年积累下来的宝贵资料得出蒸发量逐年减少的结论。从中可以体会出30年间科研人员的辛苦,并且没有他们多年如一日的坚持,这样一个结论是不可能得出的。这一结论的科学意义现在就我看来,大家还没有充分地加以了解和挖掘,结合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候变暖等重大科学问题需求,根据地面温度增加的常识,如果局部蒸发量一直在减少,说明这个局部温度是不是在上升?值得研究人员进行关注,请相关科研人员把温度、湿度也勾画出相关的曲线进行研究。
现在有关气候变暖的国情和理论都说明,在中国的华南会发生气温下降的现象,但是没有人说过在华北会出现类似的现象。由此可以引起我们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中国的气候变化的一个思考。
以上就是我关于科研工作的意义的一点想法,简单地说他不是一两篇SCI文章能够代表的。如果大家在退下来以后再回顾这一生的工作,到底哪些工作是最有意义的,哪些工作是对推动科学的发展,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真正产生了价值的?我想那时候绝大多数SCI文章都已被世人遗忘。而且这种大的文章是通过集体的努力奋斗而来,才能够记录在石碑上。如果大家继续奋斗下去,还会在更多的地方建立这样的石碑。
农业问题是中国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重要的问题,世界来讲也是非常紧迫的一个问题。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农产品供不应求很快就要发生。农产品不断涨价都说明,经济危机影响到了方方面面。中国粮食的自给率还没有达到100%,油料作物也只达到了60%~70%,将来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中国粮食的自给自足,还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事情。
在最近项目研究中,禹城站创建了一个新的模式,振声院长提倡的“五化、四节、两增”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方向。在这里面已经开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科技的结合,实现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如果农民在规模化的过程中能认识到自己的利益增长,他们就有可能会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才能引导农民到一个规模化的道路上去。由此需要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总结,看看能否在更多的地方能够实现。
原则就是要不断让农民得到收益,基本上是可持续的。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引导,加上政府很多好的组织,大家共同的努力把中国的农业变成规模化的、现代化的农业。没有规模化就没有现代化,有很多的现代技术就不可能采用,就包括中型的农业机械,更不用说大型农业机械了。
现在的农业基本上还是看天吃饭,受气候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最近的确是能感觉到气候的波动比前些时候要剧烈一些。由此建议你们能不能将气候波动对农业的影响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今年的气候异常现象对生产肯定是受影响的。将来如果要计算中国的粮食多少,要把气候的波动计算进去。稳产高产田我们寄予最大的希望,它在这种气候波动的条件下,产量会有多大幅度的波动?在多大的气候波动情景下产量会产生多的变化?我想是很重要的。
周光召院长是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但他的讲话至今对我们开展地理科学、农业科学、生态学的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对作为一名具有爱国情怀的科技工作者具有激励作用。
在闻听了周光召院长的一席讲话之后,我心里的压力终于释放了。因为,我们的科研团队很好地完成好了院领导一行进行考察的接待任务,又聆听了周光召院长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与希冀,能不高兴吗?
今天缅怀周光召院长的最好方式,就是要记住他对我们的教诲和期望,并将他的期望落实在我们的科研工作中,并取得更好的成绩。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在探索农业科技前沿问题,服务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需求这两条战线上,不断做出新的贡献,以告慰我们的周光召老院长。
1988年周光召院长视察禹城站
1988年周光召院长和胡启恒副院长在禹城站北丘洼考察盐碱地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