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华虽青涩 逐梦正当时(三等奖)

作者: 2018-07-09 来源:
放大 缩小

   韶华虽青涩 逐梦正当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闵敏


    “墨子号”实现星地量子通信、人工合成 4 条真核生物酵母染色体、CRISPR编辑人类胚胎有效性首次获证、“天舟一号”发射并首次实现“空中加油”、 C919 大飞机首飞、FAST 发现多颗脉冲星......刚刚过去的 2017 年,量子、生命、空间等领域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引领中国科技不断迈进新阶段,中国科技创新事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步,进入了新时代,开启了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作为一名普通的在读博士,更应该顺应新时代要求,登高望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着力回答好科技驱动发展的“新时代考卷”。

    99 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五四青年运动,像一道闪电,划破窒息的黑暗,如一点星火,引燃了燎原的烈焰。直到今天,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芒仍烛照神州、激励青年。年轻之心和青春澎湃穿越时光隧道,与身处新时代的我们产生强烈的共鸣。这一刻,让我不禁想起习近平同志《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结尾的一句词,“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在中华民族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新征程上,中国青年唯有以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理想信念,方能不负青春使命,方能无怨无悔。我深知未来的道路上注定诸多艰辛险阻,但我坚信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李大钊先生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我们青年博士更要树立“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决心,扬青春之风采,以“科学梦”托起“中国梦”。 

    “梦想”一词,承载着人们的希望,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在每个人心中产生巨大的正能量。作为一名地理学博士生,回望历史,一路走来,前辈地理学家对科学梦的追寻给了我极大的鼓舞。20 世纪我国近代地理学先驱张相文先生,我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者竺可桢教授,自然地理学家林超教授,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奠基者黄秉维院士,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人文地理学家李旭旦教授,中科院院士地理学泰斗任美锷,区域地理学家李春芬教授,经济地理学家曹廷藩教授,中国国情研究专家周立三院士,地图制图学家曾世英教授,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开拓者施雅风院士,现代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中国新生代古地理研究的带头人周廷儒院士,遥感地理学家陈述彭院士,经济地理学家吴传钧院士,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院士,政治地理学家鲍觉民教授,边疆地理学家严德一教授,甘做环境学战士的环境学家章申院士......老一辈地理学家胸怀理想、淡泊名利,献身地理事业,投身国家建设,以不懈奋斗精神和卓越科技成就实现了自己的报国之志,铸成了他们的科学梦、中国梦,实现了中国地理科学的发展。 

    秉持着对地理的热爱和对前辈地理学家的崇敬,我有幸与地理结缘,并选择了生态环境方向作为博士阶段的主要研究方向。作为一名平凡的博士生,我的科学梦扎根科研,扎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战略决策下。我深知: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我们手中,梦在前方,路在脚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我们要大声宣言:勿忘昨天的苦难与辉煌,无愧今天的责任与使命,不负明天的梦想与追求。在平凡的科研岗位上,用全部的激情、扎实的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奉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青年博士生的科研工作也要落到实处。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一方面要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努力改善国土的生态条件,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绿色发展;另一方面是要发挥自己微薄的力量,让更多的人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重视并学习科学,尊重生态平衡的规律。让我们在这个科研的黄金时代,搭乘十九大的春风,以“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去开创“生态保护”事业的新局面。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当前,中华民族步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黄金发展期。我们的民族正在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的人民正在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梦想催人奋进,征程波澜壮阔,复兴之路,其景可赞其程也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我们当代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韶华虽青涩,逐梦正当时,广大有志青年生逢其时、大有可为,历史的选择、时代的召唤、神圣的使命需要我们怀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态度,固本培元、不懈追求,用自己青春的气息、能量和方式为祖国带来飞扬的活力、蓬勃的朝气和灿烂的明天。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