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辈学习,向科学致敬(三等奖)

作者: 2018-07-09 来源:
放大 缩小

向前辈学习,向科学致敬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张英浩


  借这个机会,以缅怀吴传钧先生。——题记

  抚今追昔,吴传钧先生深远的学术思想精髓、丰硕的科研成果、独特的人格魅力,于学问、于为人、于事业都是我们学术界特别是晚辈们享之不尽的宝贵财富。尽管没有与吴传钧先生有过面对面的接触与交流,但是从他对中国地理学、乃至世界地理学的贡献,以及后人对他的评述,就已经确立了吴先生在我心中的地位——科学道路上的灯塔,学术界中的“男神”。

一、 吴传钧先生对地理学的主要贡献

      70 年的学术生涯中,吴传钧先生在农业地理、土地利用、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等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地理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一)人地关系是吴传钧先生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他不仅重视人类活动及其影响的研究,而且更重视土地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的研究。吴传钧先生认为,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利用的广度、深度和是否合理,可以说是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生产发展规模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志。

 

  (二)农业地理也是吴传钧先生非常关注的研究点,他认为农业与自然关系最为密切,农业地理研究最能体观人类与自然的结合,而土地又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源。因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农业地理研究的核心和一项基本工作。基于这种认识,从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吴传钧先生就治理与研究土地利用问题,并先后撰写了《土地利用之理论与方法》(1943)、《威远山区土地利用》(1945) 等重要学术论文。

  (三)土地利用分类是开展土地利用调查和制图的基本依据。土地利用分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土地利用调查和地图的质量及使用价值。为此,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与储备下,吴先生主持编制了《1:4万南京市土地利用图》,1980 年主持编制了《1:600 万中国土地利用现状概图》。之后又主持 编制了《1∶100 万中国土地利用图》和编写了《中国土地利用》专著 ,并发表了《开展土地利用调查和制图 ,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重要论文。与此同时,吴传钧先生还全面系统介绍了英国、美国、波兰、日本以及欧洲、国际地理联合会关于开展土地利用调查、制图及研究的经验,为之后开展的中国土地利用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借鉴。

二、 吴传钧先生的科研精神及优秀品质对后人的影响

     吴传钧先生是中国杰出的地理学家和人文地理事业的开拓者,他率领中国经济地理学走向繁荣,引领中国人文地理学获得复兴,带领中国地理学走向世界,在农业地理、土地利用、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等领域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地理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留下了值得后人学习和继承的科研精神及优秀品质。

  学术精神:吴传钧先生一直强调“地理学是一门脚踏实地的科学”。

     对如何发展地理学,他说了四个字“学业并重”。几十年来,在这个信念的指引下,吴先生一方面脚踏实地投身地理学研究,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地理事业,正因为此,几十年来,吴先生不仅在地理学研究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而且在为拓展中国地理学事业方面,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这些杰出贡献的背后无不体现着

 

  “学业并重”的科研精神。与吴先生做出的具体贡献相比,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则更为宝贵。

 

待人品质:从吴传钧先生同仁及弟子对他的评述与记录中可以看出,尽管吴传钧先生作为国内外知名的地理学家,但是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谦虚谨慎,并且一向是宽以待人。不仅如此,吴先生对青年人的成长更是关怀备至。几十年来,培养出一大批博士生和博士后。

爱国精神:1986 年,吴传钧在全国地理学大会上宣读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的论文,指出“协调好人地关系是当前最迫切的全球问题。研究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立足点,也是人文地理工作者的用武之地,更是这门学科向前发展的最大动力”。这一见解已被全国地理学界所认同,从而使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大大加强,并促使整个地理学的综合研究向纵深发展。吴先生在国际舞台上积极为中国发声,凸显中国的地位,这也从侧面深刻反映出吴先生热忱的爱国精神,是十分值得我们这一代科学人努力学习的。因为在这个全球化已经深入发展的时代,国际交流已经成为学术活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在国际会议上体现中国科学人的学术成果、如何更好的为中国学术发声也已经成为新一代科学人的必备素质之一。

 

三、 从自身做起,向吴传钧先生学习

  十分荣欣与吴传钧先生同为地理人,也同为人文地理学专业方向。尽管我现在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硕士研究生,但我一直对深入学习地理学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渴望,在了解和学习到了吴传钧先生的事迹、精神和相关科研著作之后,更加坚定了我学习地理学的信念,并且因为有吴传钧先生的指引,我想我一定能后在今后的学习中坚持“学业并重”的精神,脚踏实地的做科研,深入实际进行调研,珍惜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并争取能够通过自己的勤奋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闯出一片天。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