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紫台开启一代造镜盛世 为钟山引来多少观天英杰 ——我心中的最美科学家:杨世杰(三等奖)

作者: 2018-07-09 来源:
放大 缩小

伴紫台开启一代造镜盛  为钟山引来多少观天英

——我心中的最美科学家:杨世杰

南京分院   金璐


2012年4月29日,我国著名天文学家杨世杰先生不幸病逝,走完他光辉而艰难的一生。

杨世杰先生是我国天文望远镜事业的奠基者之一,生前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被誉为“活着的蒋筑英”。  

杨世杰同志是我国著名的天文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党员,他长期从事光学镜面的磨制与设计工作,在天文光学仪器、非球面和大型镜面加工工艺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成功地磨制过难度较大的20-30施密特镜、60厘米反光镜,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制成了平面干涉仪、陶瓷镜面,设计了2米磨镜机,出色地安装了双筒望远镜。他非常注重自身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更新,勇于实践和探索,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自己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和加强,并培养了多位研究技术人员。他曾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会员;中国天文学会会员,第四届理事;南京市光学仪器学会理事;江苏省仪器仪表学会,光学仪器专业委员;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一届至第九届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杨世杰同志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是科学求实的典范。他以顽强的意志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以创造性的劳动,创出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把自己的聪明才智无私的奉献给天文事业。杨世杰同志先后获南京市、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评为先进个人;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78年起连任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代表;1965年1月任全国青联第四届委员;1979年5月任全国青联第五届委员。

杨世杰年轻时就立志献身祖国的天文光学事业,1955年,他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就抱着一架自制的小天文望远镜,走上他一直向往的紫金山天文台。

当时紫金山天文台的天文望远镜研制事业刚起步,条件很困难,杨世杰很多事都要从头做起,他几十年来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就这样“铁柱磨成针”地领导大家建成了天文望远镜研制的实验基地,由于年年岁岁在“防空洞”的阴湿环境中磨制望远镜,尽管他手上已练就出能捏碎核桃的力量,但腿部却患上了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疼痛难忍,行走一拐一拐,而且越来越困难,以致很难外出,但他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杨世杰还是勇开先河的天文学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为了研制更好的天文望远镜镜面材料,他大胆尝试研制我国的陶瓷材料,这是前人从未做过的事业,他带领骨干刻苦钻研,历经约十年的千辛万苦,终于使陶瓷镜面取得成功。 

杨世杰对国家、对同志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坦荡的胸怀和高尚的风格。他不仅对我国的天文光学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而且对国防和国家经济建设,也是急国家之所急,数年前南京长江大桥为了检验桥身有无变形,有无安全隐患,急需研制专用的望远镜,杨世杰全心身投入,和同事一起,及时完成国家的任务。在他身上看到的是对国家的奉献精神,对名利的淡泊。

作为天文光学权威之一,杨世杰平易近人,对任何人都热情接待,即使是对普通的天文爱好者,他也耐心讲解,不计报酬。1994年杨世杰同志退休了,但他一刻也没有离开他所钟爱的天文事业,虽然身体多处疾患,行动不便几近不能自理,生活极为艰苦,但仍然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坚持着科研和科普工作,直到生命的终点。

杨世杰在天文望远镜研制实验基地专心致志磨制镜面的形象,他那一拐一拐向前行走的顽强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在紫台峨嵋路的住宅区里,杨世杰家书房的灯是最后熄灭的,他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直到生重病前,他还在认真写书稿,希望将他的学识积累留给后人。

杨世杰一生与天文光学为伴,他就像一盏精神明灯,照向星空,照向人间。

掌数尺磨盘 行随日月 旋运数十载 伴紫台开启一代造镜盛世

    处盈丈洞室 心怀坤舆 遥窥亿万辰 为钟山引来多少观天英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