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的自己,离中国梦有多远?
长春分院 朱思远
1969年,年仅16岁的少年习近平与上万名北京知青一起,被下放到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大队。其他的年轻人一开始都很不适应农村的生活,然而,带去两大箱子书籍的少年习近平却“很能吃苦”,他和当地农民一样住窑洞、下地干农活,闲时不忘看书学习,老百姓们对他的印象都很好。直至六年之后,他才被推荐重新回到北京读大学。
到了今天,时间已隔几多二十年。如今,同样二十出头年纪的自己,刷着微博上“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意气风发的动态集锦,见证着当初那个下乡青年梦想的点滴实现,也见证着伟大的中国梦正步步趋于圆满。
如同在这个大时代洪流中努力追赶奔跑着的千千万万个青年共产党员一样,我在不遗余力为这整个民族的前进之路添砖加瓦的同时,也在自己前进的路上时常思考着:二十岁的自己,离自己的梦想、离家国的梦想,究竟相去多远呢?
我们都身处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开放包容时代,“成功”二字以匪夷所思的频率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短期内迅速成功的故事层出不穷,“一夜暴富”现象屡见不鲜。正如狄更斯的《双城记》中所写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也曾经为各种各样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浮躁地以为:在如此般大背景下,似乎人人都能轻易实现自己的目标。个人的梦想,家国的梦想都是如此如此之近,近到触手可及,近到几乎不需要踏踏实实一步步的去奋斗就可以轻易实现。
然而,当自己真正开始追逐所谓的“成功”与梦想时,在前进的道路上走走又不得不停停时,却越来越发现一切并不是我所想的那样。于是自己在一段时期内,误入了另一个极端:渐渐病态般地依赖于对未来的每一步都进行仔仔细细地精密规划,把每一个大小目标定得很细致很明确。如此一来,自己的生活渐渐开始变得密不透风,谨小慎微,所有规划以外的机会都被我拒之千里之外。结果是当然,那样荒谬的“理想人生”最终当然是没能如愿实现。
虽然这样偏“左”和偏“右”的经历让自己的某个人生阶段坎坷了不少,可是我并不觉得这样的经历是一种浪费。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所说的“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至少在这段经历中,我体会到了当下生存环境中,我们所接收的信息量和能够创造的可能性都是不能准确预估的。也渐渐明白了,对于自己来说,更好的选择是朝一个方向走一步看一步,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学习充电,并且依据已有的信息和能力对将来的规划不断地作修正和调整。这样一来,即使终点还闪耀在彼岸,只要自己步伐坚定就一定能够到达。而沿途五光十色潋滟风景,我也一并拥有。正如我拜读过多次的文章《我的三个舅舅》中所写的那段话一样:“对多蹇命运不甘心,不服输;对金钱不热衷,不贪婪;对闲适生活不追求不向往。在创造中找到自我,充分体现个人价值。”这才是当下自己心中认定的真正能够经得起大风大浪般考验、抑或细水长流般磨蚀的梦想。
近几年,人们常常在说:学习为筑路,点灯靠信仰,行动才能圆梦。回望成长的二十余年,直至思考入深,我才真正能够体会到这些短句的个中涵义。路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但前进的方向总会有一盏灯指引,走下去,坚持到底,才能够到达想去的地方。
在适应大潮流大背景的同时,我在心中保留了一份小小的梦想与坚定,并且为之尽力地固守着。这或许看起来有些天真,有些笨拙。然而,如果说周围一切浮躁虚妄的事物所施加的种种负累像是多而又多的盐,那份心底里的梦想便是最后的水分,让我永久葆有着那点点滴滴鲜活的滋润,还能在被彻底腌制成一条盲目顺应服从的咸鱼之前,留有一丝余息。
个人的故事虽小,上升的情怀却很大。个人的力量虽小,能够带动的能量却很大。个人的文字虽小,能够表达的梦想却很大。我想,这也许是自己身上所具有的这个时代二十岁青年最大的特点吧。青年强则国昌,青年旺则国旺,每一个人的小小梦想汇聚在一起,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想就能够有足够的支撑和力量。
无论是对于个人来说,还是对于国家来说,前进的道路一眼望去并不平坦。可是,即使这样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年轻,我们坚定,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的梦想、家国的梦想其实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