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信念为伴,携创新同行,实现我的科学梦(一等奖)

作者: 2018-07-05 来源:
放大 缩小

与信念为伴,携创新同行,实现我的科学梦 

——北京分院李雪垒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科学人,国产海底地震仪课题组的成员,我既要从事地震仪器的研发工作,又要出海进行野外仪器测试,特殊的专业,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独特的环境,更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新颖的成果,则需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2017年2月28日,是一个令人兴奋又难忘的日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万米级海底地震仪,在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成功应用,完成了两条万米级人工地震剖面,最大回收深度分别为10027米和10026米,剖面实际作业长度669公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获取万米级海洋人工地震剖面的国家。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海底地震仪研发课题组自“九五”期间开始,经过近20年努力,成功研发万米级海底地震仪,我国也成为继日本之后第二个具有自主研发万米级海底地震仪能力的国家。这些巨大成就的背后离不开许许多多科学工作者挥洒汗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苦工作。 

    当我刚刚来到研究所的那些日子里,我内心是多么的自豪与兴奋,我自豪能够有机会向地学大师们请教学习,我兴奋可以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探讨科学问题。在这里,同行们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博学精深的专业水平,给了我很大的触动。我所从事的专业是地学研究,几年来,我几乎每年都要到出海进行海底地震仪的海上测试工作。在常人眼里,野外考察是一项异常艰苦的工作,尤其是到自然条件异常恶劣的海上工作更是困难,若是赶上大风大浪到上百米水深的大海上,作业更是难上加难。常常会有人问我:出海好不好玩,工作苦不苦、是否危险?我认为,出海工作的确会遇到各种挑战和风险,不仅要面对天气恶劣的气象条件带来的巨大风浪,又要克服自身的生理机能的极限,还要忍受几乎与世隔绝,上只看到天,下只看到海的枯燥。但科学研究探索的本身却充满了乐趣,怀揣着探索未知世界的理想信念,让我的工作虽然艰苦枯燥却又能从中发现科学之美。 

    还记得,不久前,我有幸聆听了我所青年科学学者王元博士的主题报告“万米深渊科考见闻”,并深受触动与启发。作为一名身在海地地震仪研发工作一线的工程师,王元博士代表我所参加了“探索一号”两个航次,120天,万余海里的征程,坚定的理想信念使他在茫茫大洋中熬夜等待海底地震仪器的回收,每一个仪器的背后凝结着全体技术人员的心血和创新精神,正是全体科研工作者辛勤的努力和创造性的科研精神,使我国自主研发出第一台海底地震仪。因此,伟大科研成就的历程,离不开坚定的理想信念,更需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海底地震仪研发团队的一线工程师平均年龄不到30岁,作为新时代的科学工作者,从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当代青年的一种新精神——五四精神。五四新精神的新又体现在创新。创新精神既是中国青年的光荣传统,作为新时代青年科学工作者,更是要背负创新的使命,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敢于实践,勇于开拓进取,勤奋刻苦,全身心投身于海底地震仪的研发和测试工作。新时代五四精神并不只是传统上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把 “爱国、民主、进步、科学”融合在一起升华过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一名科学院在读博士生,在五四运动即将到来的99周年和全国科学大会召开40周年为契机,我们应紧紧抓住科学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树立理想信念,展现出青年科学人的拼搏活力;磨练意志,勤奋刻苦,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习做人,战胜科学研究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要着眼于现实,从身边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敢于突破陈旧的科学观念和程式的思想禁锢,用创造性的精神武装自己。 

    总有一座蜿蜒的山脉,让我们挥汗如雨的身姿坚毅果敢;总有一片深蓝的大海,让我们孜孜不倦的微笑历历在目;总有一帧奇妙的图画,让我们全神贯注的神情优雅动人。这就是我们,地学工作者的真实写照,和其他劳动者一样,地学工作者是社会中最朴实的群体之一,常年默默无闻地奔走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之间,和山川荒野为伴,与江洋大海共舞,谱写下一曲曲精彩的人生篇章。 

    既然已经融入科学的怀抱,就要践行来时的承诺;既然学习的脚步已经跨出,风雨坎坷也不能退步;既然希望的种子播在这里,就一定要用心的呵护!让我们地学人在荒无人烟的蜿蜒山脉,在一望无际的深蓝大海,发扬科学工作者无私奉献的精神,踏着先辈们的铿锵脚步,与信念为伴,携创新同行,谱写青春壮丽的赞歌,助力实现我们的科学梦!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