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汗水报效祖国 将深潜进行到底 ——记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杨波

作者: 2018-08-15 来源:
放大 缩小

    杨波于20053月硕士研究生毕业到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工作后,一直从事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和海试工作。从担任我国第一台载人潜水器蛟龙号的主任设计师,到担任国产化率高达95%深海勇士号副总设计师,他参与了从设计研制到海试的全过程。他不仅是潜水器的设计师,还是潜水器的潜航员,参与了蛟龙号全部冲击新深度的下潜试验,参与了深海勇士28次下潜中的7次。目前,他正作为副总设计师和同事们一起设计作业能力突破水下万米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该潜水器计划2021年冲击全球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达到国际之最。 

    2012年,杨波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8年,荣获第22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初出茅庐担重任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992年开始论证、2002年正式立项、2012年完成海试,全程历时20年。在此之前,我国最深的载人潜水器只有600米深度。从600米到7000米,难度指数急剧增加的同时,可借鉴资料的匮乏和国外技术的封锁,也使研制团队不得不面对自我突破,进行一次跨越式发展。 

    20053月,杨波刚到声学所工作,就加入了蛟龙号研制团队,初出茅庐就能参与国家重大项目,他深感幸运,也更觉身上的责任重大。从加入蛟龙团队的那天起,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快速成长起来,用青春和智慧向声学技术的科研高峰发起冲击! 

    杨波如饥似渴地从书本中学习,向专家们请教,在实践中摸索。他至今都记得最初那两年办公室里彻夜不熄的灯光,还有大家为了攻克技术难题进行激烈争论的场景。两年后,杨波被任命为蛟龙号最年轻的80后主任设计师,负责声学硬件系统设计、研制与系统联调。期间,他编写了声学系统大量的软件算法,设计开发了全部的硬件电路,这些都在“蛟龙”号声学系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载人潜水器的设计、研制、建造工作是在陆地上进行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在水中、湖泊中,特别是大海中进行实测。 

    “蛟龙”号声学团队需要在寒冷冬季和炎热夏季两次奔赴千岛湖开展湖试工作,进行声学系统联调和评测,杨波和队友经历了自然条件造成的湿冷和湿热的考验。接下来的一步就是海试,那是更为严峻的挑战。因为每次出海,他们都得与世隔离至少四五十天,不仅远离大陆、远离亲人,而且在很多情况下物资支援不足,无法进行人员调整,所有问题都得在船上自己解决,还要面对潜水器随时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这些都考验着海试队员的意志和应变能力。 

    越是艰难越向前 

    2009年“蛟龙”号首次进行海试,也是杨波首次坐船出海。作业母船刚刚驶出长江,他就有了严重的晕船反应。在从长江到南海航行的整个过程中,他全部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每天一包干方便面、一瓶水,持续了近十天。 

    杨波就是在这样的身体状况下,坚持进入潜水器进行下潜。因为“蛟龙”号的声学系统的,没有人比他更熟悉。只有他亲自下潜,才能了解它在水下的状态,乃至出现紧急情况,可以第一时间解决。 

    9年过去了,杨波还清晰地记得自己进行蛟龙号首次下潜的情形,因为在下潜过程中,他服用了4种晕船药,整个过程比在船上还要痛苦。但让他高兴的是,下潜很成功。 

    每一次下潜,都是一次新的挑战。因为之前的成功,只能是过去,再一次下潜时,需要有归零重新来过的心态。而晕船的状况,也没有随着一次又一次的下潜而减轻,每一次他都要用上晕船药,每一次都要呕吐。就这样,杨波坚持完成了“蛟龙”号30多次下潜,包括全部风险最大、突破新深度记录的下潜。 

    最让杨波难忘的是2012624日,蛟龙号与“神九”进行“海天对话”,那也是他深感自豪的时刻。当时,蛟龙号第一次突破了7000米深度,同一时间在太空中,神舟九号成功完成了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 

    杨波通过自己亲手设计研制的水声通信机,在“蛟龙”号的极限下潜深度,送上了对“神九”的祝福,也收到了来自“神九”的祝贺。那一刻,杨波心情非常激动,觉得作为一名年轻的80后能够参与到国家重大的科技工程中,是自己最大的幸福。 

    重整行装再出发 

    经历磨砺,收获成长,这是杨波承担更艰巨科研任务的力量源泉。如果说“蛟龙”号是通过集成设计的方式,使中国海洋人明白并且学习到什么是载人深潜,那么十一五期间启动的中国第二台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的研制,则是要通过国产化的方式,夯实我国深海工程装备产业化的基础。国产化、产业化,这对于科研团队来说,无疑又是一次巨大挑战。 

    有了“蛟龙”号的研制经验,加之受益于中科院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培养政策,在“深海勇士”号项目中,杨波担任副总设计师,负责声学系统研制,这也是他第一次作为负责人参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 

    “职责的变化带来了视野的提升,让我可以从更高层面、更系统地去思考与解决问题。杨波说,通过‘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研制,声学系统不断提升,实现了船载水声通信的突破,将‘蛟龙’号拖在船尾长达1000米的通信天线改装到船肚子下方2米,并且在‘深海勇士’号海试中,船载水声通信有效克服母船的强噪声干扰,通信效果优异,极大提升了母船航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与此同时,声学系统还实现了水下定位、测流测速、以及惯性导航等设备的国产化,为海洋声学装备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10年项目立项,到2017年完成海试与验收,“深海勇士”号的研制时间缩短到了8年,相比“蛟龙”号,有了明显进步。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中国载人深潜团队整体技术能力以及装备工程化能力的提升。 

    “蛟龙”号是7000米级的载人潜水器,这个深度覆盖了全球海洋面积的99.8%,那么剩下的0.2%是哪里?——是深渊。深渊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它的研究与开发,有极大的科学意义与经济价值。此前,由于缺乏到达、探测与作业的装备,全世界对该领域的研究都处于初级阶段,也罕有人类能够到达这样的深度。因此,我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其他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由于我们拥有“蛟龙”号的研制经验,研制全海深载人潜水器会有力支撑我国抢占深渊科考的先机,从而实现从跟跑、并跑进入到领跑的新阶段。也正因为如此,有了“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基础,进入十三五期间,中国载人深潜团队启动了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研制任务,向着更深、更强的目标进发。更深,就是全球最深马里亚纳海沟11000米挑战者深渊;更强,就是在11000米的最极端环境下,实现声学系统100%自主创新以及性能指标的全面国际领先。 

    目前,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声学系统的相关技术与设备的研发,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当中。在这个过程中,要面对比之前更多的挑战与考验,以及许多未知的难题。但是,杨波说:我相信,这支经过‘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多年考验的团队,能够在2021年实现万米深潜! 

    杨波的工作经历,见证着中国载人深潜事业的发展。昨天,他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任设计师,并且作为首批潜航员见证了7000米海底的精彩;今天,他作为副总设计师和潜航员,成功完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海试与验收;明天,他会作为全球首台作业型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的副总设计师,在2021年驾驶国产化的潜水器挑战马里亚纳海沟11000米深度,和团队一起实现声学系统100%自主创新,实现我国潜水器声学技术的国际领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