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第三届“攸跻论坛”成功举办

作者: 2019-12-13 来源: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放大 缩小

  为提高研究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各专业研究生间、导师与研究生间的相互交流,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生会成功举办第三届“攸跻论坛”,共邀请到6位不同专业的优秀研究生分享了科研过程中的“播种”与“收获”,同时张鹏研究员和刘宏涛研究员受邀作了心得经验分享。陈晓亚院士、李来庚研究员、王佳伟研究员、唐威华研究员、巫永睿研究员、米华玲研究员、文啟光研究员、张余研究员等10位老师应邀担任评委并对研究生报告进行点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本次论坛分两期进行。

  11月28日,第一期活动如期举行。首先,韩斌研究组王长盛同学作了题为“Dissecting a heterotic gene through GradedPool-Seq mapping informs a rice-improvement”的报告,详细介绍了一种QTL定位的方法GPS,该研究表明,确实存在来自雌性父母的基因或基因座,有助于提高杂种优势;其次,无需构建杂交种,就可以在自交水稻品系中实现高水平的谷物生产。这对于水稻的杂种优势育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张余研究组的方城力同学带来题为“细菌ECFσ因子介导的转录起始的分子机制”的报告,通过结构生物学和生信分析,第一次证明了细菌ECFσ3.2 的存在,并解析了细菌ECFσ与RNA聚合酶的复合物结构,揭示了细菌ECFσ的作用机制。巫永睿研究组的黄永财同学,给我们介绍了玉米VKS1调控早期胚乳发育的故事。研究首次克隆和解析了马达驱动蛋白在玉米胚乳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揭示了早期胚乳细胞数目增殖对最终子粒大小决定的重要分子机理,为将来遗传改良提高产量等提供了候选基因和理论依据。这项研究成果于今年4月18日在THE PLANT CELL杂志作为封面文章在线发表。与会的评委老师给予了三位同学的科研工作很高的评价,同时对他们未来的科研深造寄托了厚望。

  最后,张鹏研究员做了题为“如何与导师交流”的心得分享。张鹏研究员通过现场提问的形式,分别询问了三位报告人平常与导师交流的频次和内容,指出研究生与导师交流的重要性,并基于自身经历,给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建议:1)平常可以和老师多交流,利用好组会展示自己;2)交流的时候,要有自己的观点;3)科研路上,力求踏实,学会跑之前,学会走;4)学会与其他导师交流,拓宽知识面,有时还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

  12月5日,第二期活动中,王四宝研究组的崔春来同学讲述了真菌利用小RNA抑制蚊虫免疫反应的新机制,该研究为阐明杀虫真菌与蚊虫互作机理,高效生物杀虫剂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张余研究组的尤琳琳同学分享了烈性噬菌体蛋白质P7调控宿主转录的分子机制,对P7调控噬菌体中后期基因转录机制做出了细致而生动的阐述,她详略得当的报告和精心准备的PPT得到了现场老师们的一致称赞。王勇研究组的刘志凤同学给我们带来二萜糖基转移酶SrUGT76G1的催化机制研究,这项工作为通过糖基化工程合成更多结构和工能多样性的天然和非天然糖基化产物奠定了分子基础,目前该技术已经成功用于工业化推广生产。

  最后,刘宏涛研究员带来“遇见更好的自己”经验分享,从四个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如何成为更加优秀的科研人:1)坚持和努力:做科研必然有竞争,要够努力才不会输。当然努力不是简单的重复,提高效率很重要;2)交流与学习:积极与导师和师兄师姐学习经验和教训,在参加学术会议时可多看看其他人的poster,多同领域内的大牛交流,不断拓宽视野。同时也要专注自己的领域,敢于质疑权威;3)自信与尝试:尽力做好充足的准备,敢于尝试新的技术、方法、仪器,才有新的收获和发现;4)压力与动力:适当的压力可以事半功倍,研究生需要懂得宣泄自己的压力,增强自己的抗压能力。

  每位报告人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大家展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报告。报告内容既有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做出的具体工作,也有对科研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师弟师妹们潜心耕耘科研的建议。报告人与大家交流了科研和生活上的心得体会,耐心回答了大家提出的问题。评委老师们也从报告的内容、报告人的演讲技巧、PPT制作、论坛未来展望等方面给出了宝贵的建议。第三届“攸跻论坛”顺利落幕,我们下届见!

附件: